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6、IL-8、IFN-γ和TNF-α水平,并采用PANSS、TESS量表评估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利培酮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显著下降,血清IL-8、IFN-γ和TNF-α水平变化不显著。治疗前血清IL-6水平与PANSS阳性因子分显著正相关,血清IL-6减分率与药物最高剂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余三种细胞因子与PANSS总分及药物剂量无相关;四种细胞因子的减分率与TESS无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可能与细胞因子的功能异常有关,利培酮可能因抑制IL-6的生成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利培酮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博  武春建 《现代康复》2000,4(10):1526-1527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对39例精神分裂症患给予利培酮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L-6,IL-8,IFN-γ和TNF-α水平,并采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评估临床症状和药物副反应。结果利培酮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显下降,治疗前血清IL-6水平与PANSS阳性因子分显正相关,而血清IL-6减分率与药物最高剂量呈显正相关,血清IL-8,IFN-γ和TN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PCIA)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致痛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肝癌根治术肝癌患者66例,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PCIA,观察组实施PCIA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于术后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用于甲状腺癌手术全麻诱导期的效果。方法 选取实施插管全麻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单纯丙泊酚麻醉诱导)、B组(丙泊酚+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容积比1∶1)及C组(丙泊酚+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容积比2∶1),每组50例。观察3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 min(T1)、气管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0 min(T3)这4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变化,并观察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诱导期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T1、T2、T3,B组、C组的SBP、DBP以及HR均高于A组(P <0.05)。与T0比较,A组T1、T2、T3的SBP、DBP和HR均降低(P <0.05)。与T0比较,B组、C组T1的SBP、DBP和HR均降低(P <0.05),与T0比较,T2、T3的SBP降低(P <0.05)。3组BIS不同时刻比较,...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31例)予以喹硫平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为期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4、8周研究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在第2、4、8周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率比对照组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与丙戊酸镁缓释片相比,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程序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5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76)与研究组(n=76),对照组实施传统健康教育,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程序,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状况、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SF-36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比研究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健康健康教育和护理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程序可更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7.
提高复杂胆石症患者的微创治疗成功率,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三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石症,保证了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及术后正常生理功能.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微创乳腺肿块切除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肿块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乳腺肿块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瘢痕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周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 (CA153)、糖类抗原125 (CA125)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乳房美观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瘢痕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14.20±2.68) m L、(17.42±2.61) min、(2.86±0.63) mm、(4.62±0.89) d、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37.53±4.72) m L、(33.56±4.10) min、(22.72±3.25) mm、(7.43±1.0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EA、CA153、CA125水平分别为(2.54±0.69) ng/mL、(...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双原发癌第二原发癌中p53、CyclinD1和Ki67表达的意义及其与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3例符合标准并确诊为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第二原发癌标本进行p53、CyclinD1和Ki67的检测。结果:p53、CyclinD1、Ki67在双原发癌第二原发癌标本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5%、30.2%、65.1%。p53的阳性表达与间隔时间、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CyclinD1及Ki67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p53与CyclinD1、Ki67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r=0.313,P=0.041;r=0.319,P=0.037)。结论:p53、CyclinD1、Ki67蛋白高表达与双原发癌第二原发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53、CyclinD1、Ki67在双原发癌中的表达对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并提示第二原发癌在基因水平上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常,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莪黄汤保留灌肠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8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莪黄汤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及血清二胺氧化酶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均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均有所上升(P0.05);治疗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莪黄汤保留灌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调节其体内肠道菌群失衡,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并发症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