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317篇
内科学   292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94篇
综合类   560篇
预防医学   245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90篇
  3篇
中国医学   230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剖宫产术后疼痛不仅有术后切口的疼痛,而且还包括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本观察拟比较罗比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ASAⅠ~Ⅱ级,年龄25~35岁,自愿接受术后镇痛,无内科疾患和药物过敏史,既往无手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老年中危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7月鼓楼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中危胃间质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预后。结果 62例老年中危胃间质瘤病人平均年龄为(67.7±5.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检发现24例(38.7%)及腹部不适30例(48.4%)。病变部位以胃上1/3(46.8%)及胃中1/3(46.8%)多见。肿瘤平均直径为(5.4±2.3)cm,核分裂像≤5/50高倍镜视野(HPF)者40例(64.5%),>5/50HPF 22例(35.5%)。49例(79%)病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3例(21%)病人采用内镜手术。外科手术组及内镜手术组术后予伊马替尼治疗的病人分别为23例和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外科手术组出现2例非疾病特异性死亡病例。62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总体生存率为96.3%,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结论 老年中危胃间质瘤病人无论术后是否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预后都较好。内镜治疗老年病人的中危胃间质瘤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养血止痛汤联合腕踝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减压术后残余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感染、脱水、营养神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养血止痛汤、腕踝针治疗,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1、3、10 d后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对照组治疗3、10 d后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而对照组治疗1 d后与本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1、3、10 d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均P <0.05)。两组治疗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  相似文献   
84.
碳点的生物学行为,特别是关于细胞摄取和细胞内分布机制研究,是其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本研究以茯苓多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碳量子点,探索碳点进入细胞的具体生物学行为,以评估其生物学活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以免疫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和癌细胞-4T1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这两种不同的细胞系为研究对象,研究茯苓多糖碳点在细胞内的摄取动力学过程及其摄取途径、分布和外排等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茯苓多糖衍生碳点的粒径分布范围为2~10 nm,平均粒径为6.85 nm,主要由C、O和N元素组成,具有-OH、C=O、C-N、C=C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荧光量子产率为4.72%。碳点进入细胞可呈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不同的细胞系,摄取内吞途径不一。在RAW264.7细胞内主要以巨噬细胞特有的吞噬作用摄取进入细胞内,少部分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而对于4T1细胞主要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巨胞饮过程。综上,合成的中药衍生碳点具有良好的荧光特性、低细胞毒性和优异的生物...  相似文献   
85.
急诊胃镜诊治急性上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注射肾上腺素及热探头凝固疗法对上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2例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13例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Dieulafoy's病)进行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及热探头凝固治疗.结果:42例患者经首次治疗后,有38例(90.5%)出血停止(消化性溃疡35/38,Dieulafoy's病3/4),再出血率为23.7%(9/38).手术率为19.0%(8/42),无死亡发生.结论: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及热探头凝固法是治疗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6.
目的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4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急诊CAG STEMI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择期CAG STE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和闭塞情况。结果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相关动脉;择期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仍高于其余梗死相关动脉;OMI组中,各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差别;N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高于其余动脉。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OMI组、NSTEMI组(P<0.001),O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NSTEMI组(P<0.01),择期CAG 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时常不能及时发现就诊,需要提高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识别和及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周后闭塞率明显降低,近一半的患者达到TIMI 2~3级血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可能是无ST段抬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奥氮平联合昂丹司琼与单用昂丹司琼预防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效果。方法84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在化疗前30min给予静脉滴注昂丹司琼8mg,研究组自化疗第1天早晨开始I:1服奥氮平10mg,连用8d,评价化疗第1周期的止吐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14/42)和54.76%(2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7/42)和47.62%(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氮平联合昂丹司琼与单用昂丹司琼相比,奥氮平联合昂丹司琼对于预防NSCLC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对迟发型恶心呕吐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8.
89.
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6例,结果优89例、良7例、可6例,总有效率96.2%。认为中药内服外洗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
对1例发生于阴茎的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其结果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组织病理表现HE下呈成片或模糊结节状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缺乏血管内皮分化的特征,免疫组化一般表现为:AE1/AE3(+)、ERG(+)、FLI-1(+)、INI-1无缺失、CD31表达不恒定、CD34(-)、desmin(-),部分患者免疫组化FOSB可阳性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t(7,19)(q22,q13)/SERP1NE1-FOSB,需要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阴茎罕见,HE下常不能诊断,需要免疫组化确诊,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虽然大部分报道该病为隐匿性病程,但仍有极少数发生转移,早期诊断及长期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