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5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38篇 |
口腔科学 | 42篇 |
临床医学 | 152篇 |
内科学 | 12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211篇 |
综合类 | 152篇 |
预防医学 | 94篇 |
药学 | 122篇 |
中国医学 | 47篇 |
肿瘤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88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评价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椎体肿瘤患者行病椎全切或部分切除,采用大段复合骨(异体皮质骨段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结合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获5~100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植骨后无排异、感染、植骨塌陷等并发症,其中31例术后3~7个月(平均4.3个月)获骨性愈合,2例内植物松动。结论:胸腰椎椎体肿瘤椎体全切或部分切除后,采用大段复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系统行脊椎前柱稳定性重建可达到早期脊柱稳定支撑和后期植骨融合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3年4月对37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8例病史较短采用皱襞部分切除,29例采用皱襞完全切除.结果:术后32例获随访,随访4~35个月,平均20.5个月,其中优25例(78.1%),良5例(15.6%),可2例(6.3%),优良率93.7%.结论:关节镜下诊断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儿童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的诸多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首次提出 具有双屈伸运动人工半膝关节(双动半膝关节)的概念, 进行其运动轨迹规律及实验性临床研究。 方法 以Mimics/Geomagic/Pro-E软件的设计路线为技术路线。基于成人膝关节标本的CT数据, 利用数控铣床 机加工制作双动半膝关节假体, 进行体外实验研究其运动参数特点, 最后进行实验性临床研究。 结果 离体实验结果:股骨内侧髁屈曲面球心位移在正常膝关节组为(2.59±0.43)mm, 双动半膝关节组为 (2.22±0.52)mm, 全膝关节组为(1.18±0.43)mm;股骨外侧髁屈曲面球心位移在正常膝关节组为(11.95± 6.62)mm, 双动半膝关节组为(11.25±6.19)mm, 全膝关节组为(1.26±0.42)mm;相对胫骨最大旋转角度 在正常膝关节组为13.17°±7.58°, 双动半膝关节组为11.69°±6.49°, 全膝关节组为5.40°±1.29°。完成探索 性临床试验,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效果满意。 结论 运动参数分析证明双动半膝关节接近正常膝关节运 动模式, 双动半膝关节为治疗儿童股骨下段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新型附丽概念和新型 韧带附丽装置为膝关节韧带功能重建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是否参与黄连素(BBR)介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抗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凋亡以及潜在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BBR(5和10μmol/L)预处理细胞12 h后,应用H2O2(200μmol/L,4 h)构建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TUNEL标记凋亡细胞; DCFH-DA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免疫荧光法标记Nrf2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通路和凋亡相关蛋白含量。此外,应用干扰核糖核酸(siRNA)特异性阻断Nrf2/HO-1后,重复上述检测。结果相对于对照组,H2O2降低细胞活性,增加细胞凋亡及ROS水平(P 0.05)。不同浓度的BBR有效抑制上述变化,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5)。同时,BBR进一步促进H2O2导致的Nrf2核内移位及HO-1表达增加(P 0.05)。应用siRNA不仅可以显著抑制Nrf2/HO-1的活化,而且明显逆转BBR对HUVECs的保护作用(P 0.05)。结论 BBR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增强HUVECs清除ROS的能力,从而发挥抗H2O2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建立临床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途径。方法抽取成人骨髓,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体外培养,贴壁细胞传代,取第3代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软骨分化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培养16d后,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蛋白多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诱导后MSCs与新型材料聚乳酸和羟基乙醇共聚物(PL-GA)复合。结果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可获得均一的。MSCs;5、10ng TGF-β诱导分化的MSCs生长迅速。呈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表达阳性,MSCs对材料PL-GA黏附力强。结论 可以从成人骨髓中培养出MSCs,并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5~10ng TGF-β为最佳诱导剂量,成人MSCs可用作临床自体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磷酸钙生物陶瓷(人工骨)在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中的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对30例手部内生软骨瘤的患者,采用病灶刮除、瘤壁烧灼、人工骨植入术进行治疗.随访内容包括肿瘤的控制、人工骨与自体骨融合情况及病理性骨折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内生软骨瘤无复发及恶变,人工骨与自体骨均完全融合,无排斥或过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7%.结论 磷酸钙生物陶瓷是治疗手部内生软骨瘤的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8.
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愈合的X线形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肢体恶性肿瘤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后和异体骨愈合在X线的表现及影响因素,以改进手术方法。方法1992年5月~1999年3月,对收治的90例中可纳入统计的85例骨恶性肿瘤在手术切除长段骨关节后,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异体骨关节移植,其中16例保留髁部关节面的异体骨段移植,57例异体关节移植,9例复合异体骨段人工髋关节置换,3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2年9个月,以X线片表现判定骨愈合方式,依据Enneking肢体恶性肿瘤保肢术后的肢体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结果。结果85例101处异体骨与自体骨接合部有91处达到临床骨愈合。根据X线片表现特征,异体骨与自体骨间有4种愈合方式,其中以断端周围形成外骨痴、同时植骨间隙逐渐消失最多见;内固定不牢固是引起术后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异体骨周围软组织覆盖、血供差及大段异体骨移植后诱发的免疫排异反应等可能影响骨愈合;远离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的肿瘤复发或感染、不同长度的异体骨对骨愈合无肯定的负作用;选用牢固的髓内固定、断端周围植骨及采用骨膜袖套技术可减少术后骨不愈合的发生。结论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愈合有不同的X线片表现形式。手术设计应为异体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牢固的内固定支撑和完善的软组织覆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Apifix与Simmons方法在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寰枢椎融合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减压,后路融合、Apifix或Simmons内固定,Apifix29例,Simmons32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11—65岁,平均35.9岁。寰枢椎脱位23例,新鲜齿状突骨折1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9例,先天性脱位5例,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单侧椎弓骨折3例,一侧关节脱位2例。结果:Simmons组椎体移位1例,植骨未融合2例,钢丝断裂2例。术后脊髓功能JOA改善率两者无差异。结论:Simmons对旋转和侧移位控制能力差,无法控制平移;Apofix与之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移植术后异体骨骨折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106例患者采取不同手术地异体骨与关节移植术,平均随访36.3个月。结果:异体骨干骨折4例,关节髁部骨折13例,骨折发生率为16.0%,骨折更易发生于使用加压钢板和自制内锁髓内钉固定及接受异体半关节移植的患者(P<0.05),异体骨骨折后一般需更换异体骨及内固定或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结论:异体骨骨折是大段异体骨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均衡,坚固的髓内固定可减少骨折的发生,保留自体髁部骨质和关节面的异体骨段移植及异体骨段复合人工关节置换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