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针刺是临床治疗脑性瘫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留针时间存在重大分歧,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2003-05/2003-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集确诊为脑瘫,已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患儿43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 h与30 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采用GMFM测评,治疗前留针1 h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 562.8±592.6.2 452.1±723.5,1 573.8±513.4,各区实际得分为152.9±39.2,162.2±61.4,144.73±29.2,治疗后各功能区得分为2 989.7±451.3,3 897.9±652.1,2 341.7±317.9,实际得分为231.5±41.5,271.4±85.8,228.6±38.3.留针30min组2,3,4功能区得分各为1 696.8±215.3,2509.5±385.4,1 495.3±203.7,实际得分为159.7±32.4,155.6±49.3,131.9±21.3,经治两个月后,其相应功能区得分为2 386.5±423.5,3 372.1±592.6,1 968.2±295.6,实际得分为197.3±42.5,207.2±71.5,180.5±20.5.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1 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 min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近30年的历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阐述其发展的基本理念及成效.探讨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建设经验和思路.在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国际,走层次化、多元化道路;②坚持人才培养要狠抓基础、强调实践、关注身心;③坚持教学管理要监督与激励并行;(④坚持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反哺教学,以临床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23.
靳瑞 ,男 ,1 932年生 ,广东省广州市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 1 95 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留校从事医、教、研工作近 5 0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会长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历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员、中医专家组员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等全国性重要学术团体要职。曾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广东省儿童福利会弱智儿童医学顾问。多次受邀出国讲学 ,被美、英、法、日及台湾、香港等海外十几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天、14天、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Ⅱ组(P〈0.01)。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或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脑性瘫痪幼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5.
针刺对窒息脑瘫幼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对窒息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对照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入8%O2及92%N2的缺氧箱建立窒息性脑瘫模型。针刺组于造模后24h开始治疗。通过前肢触觉刺激试验动态观察动物运动功能变化;21d时处死观察脑大体变化,采用SABC法观察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缺氧后7d,模型组、针刺组大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至21d时,两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针刺组近正常,但模型组仍差于对照组。造模后21d,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模型组出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巨大的阳性细胞增生灶,针刺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早期介入治疗幼鼠脑瘫可改善其前肢功能,减轻脑萎缩。可能与针刺抑制了脑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6.
王琴玉  李素荷 《中国针灸》2012,32(2):177-179
探讨现代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名医成才规律、针灸学科发展特点多角度综合分析现代针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不足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现代针灸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应包括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掌握完整的中医治疗方法,具备跟进本学科动态发展的能力。为促进现代针灸专业人才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  相似文献   
28.
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照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袁青  王琴玉  靳瑞 《中国针灸》2006,26(3):209-211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厦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小时与30分钟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治2个月后,留针1小时组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留针30分钟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分析国内外脑性瘫痪治疗现状,详细回顾了国内采用针灸为主体治疗脑瘫的具体方法及其机理研究,探讨中国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特点及模式。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脑瘫有着极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宜探索建立以针灸为中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脑性瘫痪综合康复体系。  相似文献   
30.
目的:目的:观察针刀刺激对幼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幼鼠28只,随机分为手术组20只及假手术组8只。手术组幼鼠复制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共成功16只,再随机人为手术组A和手术组B各8只。手术组A于造模后2、9及16d时参照《实验针灸学》取百会、大椎、曲池、内关、环跳、阳陵泉及三阴交穴分别交替给予针刀治疗1次。造模第17天时通过悬吊试验观察各组随意运动功能,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32)及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悬吊试验中,手术组A平均悬吊时间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手术组B则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CX32表达,手术组B明显低于手术组A及假手术组(P0.05),手术组A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stin表达,手术组A与假手术组及手术组B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针刀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可改善随意运动功能障碍,启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提高损伤后脑组织CX32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