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不同方式经穴电针刺对大鼠脑局部缺血皮层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的电针刺刺激对缺血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激增作用 ,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MCAO) ,分别观察单侧针刺法和双侧针刺法在造模后即刻 ,10min ,2 0min和 30min 4个时点对皮层脑电图 (EEG)振幅和频率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 4个时点的EEG振幅和频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单侧电针刺组的EEG振幅和频率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5 ) ;双侧电针刺组与单侧电针刺组比较 ,前者的EEG振幅和频率显著增高(P <0 .0 5 )。针刺两组对EEG振幅和频率的激增效应以针刺后前 10min或 2 0min最为显著。结论 电针刺可显著激增缺血脑组织的功能 ,使其电兴奋性提高 ,双侧电针刺法的激增效应明显优于单侧电针刺法。同时电针刺对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激增效应随时间延迟出现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182.
三磷酸腺甙(ATP)静脉注射后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使末稍血管床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在麻醉手术中利用这种降压的特性形成控制性低血压。自1975年开始,日本和美国先后有少数报道,国内79年后哈尔滨和广东也先后在临床应用ATP进行降压。由于此法目前尚未普及,报道的病例有限,为验证ATP的降压效果,并系统观察各项生理指标,给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而进行了犬实验。  相似文献   
183.
目的了解广东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3,SCA3)/马查多一约瑟夫病(Machadoloseph disease,MJD)的临床以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广东省12个经临床诊断为SCA家系的21名患者、3名家系“正常人”以及8名散发SCA患者的5CA3/MJD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突变,并分析基因确诊的SCA3/MJ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检出10个SCA3/MJD家系15例患者,2例症状前患者,散发病例未检出SCA3/MJD患者。测序证实异常SCA3/MJD基因三核苷酸重复突变次数为70~81次,正常等位基因重复次数为14~36次.SCA3/MJD常见的临床表现除进行性加重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外,还常常合并锥体系以及锥体外系异常,发现一个SCA3/MJD家系患者表现为“纯”小脑性共济失调。结论SCA3/MJD是广东最常见的SCA亚型,SCA3/MJD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4.
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否做好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机体的康复、预防与及早发现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本科585例手术后患者观察与护理体会。认为做好患者手术后的病情动态观察,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重视术后患者的营养及用药效果观察,加强患者术后的基础护理,认真做好交接班,是保证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5.
目的:研究观察中药热敷加封闭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用中药热敷加封闭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70例.对照组用中药热敷加口服布洛芬治疗6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1.67%,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药热敷加封闭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6.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治疗因牙齿的形态、位置、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关系、其余牙齿的排列等因素而异,可以采用正畸助萌、手术摘除或者自体移植等.手术前的准确定位不仅可以明确手术的人路,对于明确正确牵引和尖牙拔除时脱位的方向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7.
目的总结应用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对67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所有患者应用小型接骨板行坚固内固定治疗.其中7例颏部骨折,12例颏旁骨折,16例颏孔区骨折,9例体部多发性骨折,5例体部粉碎性骨折;1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位置和骨折线的数目后,分段牙弓夹板结扎、颌间弹性牵引,使移位的骨折段逐渐复位;术中经口内切开复位、细钢丝颌间结扎、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临床检查和影像学复查,必要时颌间弹性牵引7~10 d.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治疗效果满意;临床检查所有患者牙合关系良好,面部对称;影像学复查证实骨折线对位良好.结论经口内切开小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膝增生性关节病,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用中药外服配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0岁,平均53岁;左膝26例,右膝25例,双膝27例;病程3个月~15年。  相似文献   
189.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长时期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电活动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逸潜伏期(EL)的变化及脑电图(EEG)的频率、波幅及功率谱的改变情况。结果①各组大鼠随水迷宫测试次数的增加,逃逸潜伏期(EL)均逐渐缩短。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EL均明显延长(P〈0.01);模型各组间比较,除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EEG主要表现为8-10Hz的α波和4-7Hz的θ波,波幅较高。各模型组以θ波居多,δ波也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频率减慢(P〈0.05),波幅也明显降低。功率谱分析表明假手术组的频率分配主要以α和θ为主,功率主峰在θ频段,能量分布集中,而各痴呆组频率分配主要以θ和δ为主,功率主峰在δ频段,能量分布分散。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中脑电活动持续受抑制,脑功能异常,引起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0.
王桂芹  王玉良  代光照 《中草药》2007,38(9):1396-1399
目的为商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技术、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美洲商陆Phytolacca decandra不同生长龄的根、茎和叶进行解剖结构研究。结果除幼根外,不同生长龄的营养器官中均有活性蛋白质分布,薄壁细胞是活性蛋白质分布的场所。结论幼茎中蛋白质的量最为丰富,颗粒也较大,与老叶、幼叶、老茎和老根中蛋白质的数量及大小差异极显著;二年生的贮藏根中不含蛋白质,额外形成层中几乎不含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