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51.
痰瘀互结与肾内微型癥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慢性肾衰竭(CRF)的病理基础是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以下简称肾纤维化),因此肾纤维化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索应用清气行瘀、泄浊解毒作用的中药进行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具有透析指征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用中药透析液进行了66例次血液透析。结果:中药血液透析清除尿毒素及代谢产物的疗效与标准血液透析近似(P均>0.05);疗效优于用腹膜透析液进行的床边无机血液透析(P均<0.05)。结论:中药血液透析不需要人工肾机,可在床边进行,具有简便、安全、实用、易于操作的特点,在抢救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时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37例狼疮性肾炎采用中药加强的松等综合治疗。以临床症状,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A—dsDNAANA、肾功能、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为评定标准。结果,显效19例,改善12例,无效5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83.8%,同时认为使用激素时配合中药能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并可使激素撤减过程中病情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4.
近年认为,除肝脏和巨噬细胞外,肾局部各种固有细胞也能表达各种补体成分的mRNA并合成相应的补体蛋白.正常情况下,肾局部多种补体协调表达,从而发挥生理性保护作用.但是,在致病因子作用下肾局部补体过度生成并激活则对免疫介导的肾损伤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在肾局部补体产生及其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在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的表达及其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失功内瘘及16例新建内瘘,用手术剪切的方法采集血管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蛋白质水平检测36例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中的MMP-9和 PAI-1的变化.结果 MMP-9在正常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微量表达;在失功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中,MMP-9阳性表达明显增多(1.43%vs23.32%,P<0.01). PAI-1在正常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微量表达;在失功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有少量表达(2.28%vs4.62%,P>0.05).结论 MMP-9在闭塞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多。PAI-1在失功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无明显增多。MMP-9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延缓慢性原发性肾脏病的进展及改善该病预后的原理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129例慢性肾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析分型,针对各证型给予不同方药进行治疗,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检测并予治疗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24周后,证候积分值有所下降,肾功能明显改善;93个证候经治疗后缓解,但单一证候有新增。[结论]治疗慢性肾病应遵循"审证求因"、"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分清主次、因果关系,处方用药求方证相对,对于延缓肾病的进展、改善预后必将取得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57.
110例IgA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IgA肾病(IgAN)是临床常见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30~40%,其免疫病理表现多以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袢沉积为主要特征。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110例IgAN的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0例均系1996年1月至1999年9月住院病人,出院后继续在专科门诊治疗者。男性51例,女性59例;年龄10~61岁,平均29.54±9.58岁;病程4天~8年;所有病例均经肾活检确诊,并结合临床摒除紫癜性肾炎、肝病性肾炎等继发性IgA肾病。根据俞雨生等的临床分型,属反复发作肉眼血尿型13例,孤立性肉眼血尿型26例,无症状性尿检…  相似文献   
58.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在中医领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名词.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有时指病邪.有时指证候,有时则指病名,但在多数情况都是泛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既有湿象又有热象,具有双重特性的湿热证,它几乎可见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就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而言.湿热证的产生,可以来自外感,亦可缘由肺、脾、肾等脏器亏虚,致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受碍,继而内聚成湿,蕴久化热而成。肾病出现湿热证,笔者认为主要见于下述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59.
目的:优化IgA肾病(IgAN)的中医辨治方案,验证从虚、瘀、风湿3型论治IgA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IgAN患者按虚、瘀、风湿3型辨证论治,并与5型辨治方案及本虚为主辨治方案进行历史性对比。结果:3型辨治组治后中医证候总积分、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均较治前明显减少(P〈0.01),肾功能稳定。3型辨治组肾病理Lee’sⅠ~Ⅱ级的61例患者,临床缓解率明显优于65例本虚为主组(59.0% vs 20.0%,P〈0.01);甚至前者62例Lee’s≥Ⅲ级的患者,其缓解率亦优于后者Lee’sⅠ~Ⅱ级的患者(45.2% vs 20.0%,P〈0.01)。3型辨治组较之5型辨治组虽然缓解率略高(Lee’sⅠ~Ⅱ:59.0% vs 57.1%;≥Ⅲ级:45.2% vs 29.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瘀、风湿3型辨治方案更符合IgAN的证候谱、病机及其演变规律,具有执简御繁、实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0.
近年研究表明,肾脏局部固有细胞,尤其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病理因素诱导下过度产生和激活的补体,在肾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这一作用将对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雷公藤内酯醇(T4)是雷公藤二萜化合物中免疫抑制活性最强的单体。本研究通过观察其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上调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PTEC)补体C3mRNA和C3蛋白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在分子水平治疗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并与免疫抑制剂CsA和FKS06比较来进一步探讨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