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2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停用氯吡格雷对围术期出血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且拟行OPCABG的患者.根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时间分为3组:(1)停药<72 h...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调控miR-122对HepGA14细胞表达HBV标志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HepGA14细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过表达、干扰表达该细胞模型内miR-122水平,分为模型组、miR-122过表达组、miR-122干扰表达组,再分别予课题组前期明确的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最佳药物浓度(0.625mg/ml)对其进行干预并培养48h后,qPCR检测细胞上清干预前后HBV DNA、miR-122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干预前后HBsAg和HBeAg表达量。结果 (1)与干预前(模型组)比较,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干预后(即中药组)miR-122表达量明显上调(P<0.001);(2)干预前,与模型组比较,miR-122过表达组HBV DNA、HBsAg和HBeAg表达均下降(P<0.05),miR-122干扰表达组HBV DNA、HBsAg和HBeAg表达均上升(P<0.05);(3)干预后,与同组干预前比较,模型组、miR-122过表达组以及miR-122干扰表达组中HBV DNA、HBsAg和HBeAg表达量均持续下降(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吸入花形乳糖(FL)装载姜黄素(Cu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吸入微粉(Cur-SLN-FL)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对Cur-SLN-FL的肺部刺激性进行考察,明确吸入材料的局部安全性。然后随机选用10只小鼠经气管注入生理盐水,其余50只小鼠均滴注猪胰蛋白酶溶液(浓度为33.3 mg/mL、给药剂量为1.0 mL/kg)复制COPD模型,小鼠正常喂养28 d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20 mg/kg)和Cur-SLN-FL高、低剂量(100、50 mg/kg)组,每组10只。按要求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24 h后,采集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对其中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气管和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阳性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NLRP3、casp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电影技术定量评估正常小肠运动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运用美国GE公司MR Discovery 750HD 3.0 T扫描仪,采用32通道Body线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44名肠道志愿者进行MR口服造影扫描,在不憋气状态下进行时间为2 min的MR电影序列扫描。将采集的电影图像传送至ADW 4.5工作站,并对每帧图像中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的肠腔管径进行测量。通过绘制时间-肠腔管径曲线进一步对每段肠管的最大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以及间歇期进行测定。结果所有志愿者均完成了检查。一共对86段充盈良好的小肠肠管进行了定量分析。所有肠段均存在间歇期。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间的最大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和间歇期分别为(17.66±2.27)mm、(8.64±0.69)s、(3.03±0.61)min、(54.19±15.10)s和(17.42±1.87)mm、(8.75±0.77)s、(3.86±0.54)min、(47.47±15.82)s。两段肠管间的收缩频率以及间歇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MR电影能够对正常小肠的蠕动功能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理论上在了解正常小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运用MR电影这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器质性以及功能性小肠疾病患者异常的小肠运动状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 90例无产科并发症及硬膜外穿刺禁忌证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镇痛组当进入产程、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活跃期镇痛组当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措施。结果各组间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潜伏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VAS评分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8.6,q=9.89、15.63,P〈0.01);潜伏期镇痛组及活跃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与第二产程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0.2、126.3,q=12.36~18.32,P〈0.01)。各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产前明显增高(t=2.47~5.07,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24 h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t=2.48、4.51,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6、3.84,P〈0.01)。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促进泌乳素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肝脏脂肪定量测量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近10年来,研究者们运用磁共振(MR)开发了各种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定量的方法.从磁共振波谱以及磁共振显像两个不同的方面,归纳了各种脂肪定量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其中,IDEAL-IQ以及MR评估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两种方法,能精确的对肝脏脂肪含量进行定量评估,为今后进一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脂肪定量的相关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药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组成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1979-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方法分析,研究防治血脂异常方药组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研究高频核心药物的生物信号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计786篇文献符合检索条件,包含314味中药,发现48味高频中药,按照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健脾补肾为主)、利水渗湿药、消食化积药;药物性味以温、苦为主,归肝经和脾经最多;进一步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药组)17个;经过熵聚类分析发现潜在药物组合22个和新方组合11个。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核心药组“山楂、泽泻和决明子”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发现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包括雌激素受体1(ESR1)、大麻素受体1型(CNR1)、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环氧合酶2(PTGS2/COX2)等潜在靶点,干预三羧酸(TCA)循环、脂质代谢、脂肪酸降解等调节血脂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而发挥调节血脂作用。结论 中药治疗血脂异常以健脾补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消痰化积治其标的方法为主,核心药组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和基础代谢相关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兔软组织VX2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右侧大腿内侧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浮液约0.1ml,制备成荷瘤兔,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14天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多b值(300、500、700、900s/mm2)DWI扫描,扫描后第2天在磁共振导引及监视下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分别于PEI治疗后第1、7、10天行磁共振扫描。观察PEI治疗前、后肿瘤信号特点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实质、正常肌肉组织、坏死组织的ADC值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PEI治疗前肿瘤组织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相同b值下ADC(肿瘤实质)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 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牙,104例);试验Ⅱ组(先天缺失3颗及以上恒牙,106例)。使用Uceph头影测量软件对每位患者头颅侧位片的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测量。对每位患者的蝶鞍形态进行判定。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的蝶鞍长度、深度、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的线性和角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鞍桥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蝶鞍的线性大小及颅底特征在正常人和先天缺牙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先天缺牙患者中鞍桥发生率更高,提示该人群的蝶鞍解剖学形态可能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