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8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目的 明确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成分,为寻找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改良的Ellman''s法筛选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选择乙腈(A)-0.4%氨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0 ℃。二氯甲烷萃取部位A相比例随时间变化为0~3 min,5%A;3~7 min,5%~20%A;7~11.5 min,20%~33%A;11.5~15.5 min,33%~50%A;15.5~20.5 min,50%~80%A;20.5~23 min,80%~85%A;23~25 min,85%~95%A。正丁醇萃取部位A相比例随时间变化为0~2 min,5%A;2~8 min,5%~20%A;8~11 min,20%~33%A;11~15 min,33%~95%A。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检测范围m/z 100~1 500。结果 甘青乌头醇提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4±4.4),(85.7±3.8) mg·L-1。经UPLC-Q-TOF-MS/MS分析,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共推测出21个生物碱类成分,正丁醇萃取部位共推测出11个生物碱类成分;2个部位均含有的关附壬素为首次在甘青乌头中发现。结论 二萜生物碱是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主要药效物质,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402.
目的 通过对市售不同厂家的六味地黄制剂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并结合生产工艺等因素,探讨六味地黄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关键因素,为提升六味地黄方质量控制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在HPLC测定六味地黄方中3个现行质量控制指标(莫诺苷、马钱苷、丹皮酚)基础上,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记载的检测方法,以乙腈(A)-0.3%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5%~8%A;5~20 min,8%A;20~35 min,8%~20%A;35~45 min,20%~60%A;45~55 min,60%A),丹皮酚检测波长274 nm,莫诺苷、马钱苷检测波长均为240 nm。对来源于不同厂家的5个剂型(大蜜丸、水蜜丸、浓缩丸、胶囊、软胶囊)的六味地黄产品中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数据结果和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挖掘潜在的质量控制弱点,并探讨其质量控制策略。结果 128批六味地黄产品的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但部分剂型的现行标准的含量限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如水蜜丸与大蜜丸,其生产工艺一致,但是日服生药量大蜜丸约为水蜜丸的2倍(分别为15.00,8.57 g),但其指标成分的日服含量限度却完全一样。结论 对于中成药工艺无质的改变的剂型间含量测定指标及其限度,建议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有利于多剂型产品纵向和横向的质量一致性对比。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应深入探索质量标准的赋存特征,充分尊重药材、饮片质量属性传递规律和中成药生产过程规律。  相似文献   
403.
目的:考察金樱根75%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和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金樱根75%乙醇提取物分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试验考察金樱根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部位中总三萜、总酚、总鞣质和缩合鞣质的含量。运用SPSS24.0对各部位抗氧化活性与其化学成分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活性部位及主要的活性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该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推测主要色谱峰的结构。结果:金樱根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但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中,阳性药维生素C(VC)和各部位抗氧化能力排序为乙酸乙酯部位>VC>正丁醇部位>乙醇提取物>水部位>二氯甲烷部位;FRAP试验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活性弱于VC,其他次序不变。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乙酸乙酯部位中总三萜、总酚、总鞣质和缩合鞣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1%,50.33%,3.32%,39.79%,正丁醇部位中依次为0.88%,41.42%,2.25%,23.55%,乙醇提取物中依次为2.90%,41.95%,3.43%,20.14%,水部位中依次为0,26.80%,16.90%,7.57%,二氯甲烷部位中依次为21.23%,12.90%,1.59%,6.1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金樱根中总酚和缩合鞣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总三萜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负相关,总鞣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不明显。经液质联用分析,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包括11个缩合鞣质,4个可水解鞣质,6个三萜类,3个黄酮类,1个苯甲酸衍生物和1个绿原酸类化合物。结论:乙酸乙酯部位是金樱根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而以缩合鞣质为主的酚类物质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0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Ultimate~C_(18)色谱柱,对红参中9种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了具有高分离度和高色谱峰纯度的同步色谱分离。采用"一测多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经一系列方法学考察,以人参皂苷Rb_1为内参物,建立了人参皂苷Rg_1,Re,Rf,Rb_1,Rc,Rb_2,Rb_3,Rd和20(S)-人参皂苷Rg3与人参皂苷Rb1间的相对校正因子与相对保留值,在红参对照图谱的辅助定位下,最终实现了仅采用人参皂苷Rb1一个中药对照品对红参中上述9种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同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0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经一系列方法学考察,建立对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同步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一测多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以淫羊藿苷为内参物,建立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宝藿苷Ⅰ与淫羊藿苷间的相对校正因子与相对保留值,最终实现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仅采用淫羊藿苷1个中药对照品对中药材淫羊藿、淫羊藿饮片和含淫羊藿中成药抗骨增生胶囊中上述5种黄酮类成分的同步质量控制,建立了从药材-饮片-中成药一体的含淫羊藿中药"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为单味药QAMS方法在复方中的推广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06.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研究扶正消症方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4种黄连碱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其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各生物碱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4种生物碱成分在低剂量时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与中、高剂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中剂量与高剂量比较Ka并没有明显差异。扶正消症方提取物不同剂量时,4个生物碱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方式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主动转运。4个生物碱在回肠中的吸收量略高于空肠,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4个生物碱在小肠无特定吸收窗。  相似文献   
407.
乌头属藏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毛茛科乌头属藏药植物达60种15变种,该属植物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的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为二萜生物碱,此外还有黄酮、酚酸以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乌头属藏药中分离得到了339个化合物。该文将对乌头属藏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8.
建立常山中常山碱和异常山碱HPLC同步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测多评模式用于这2种生物碱测定的可行性。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乙腈-水-冰醋酸-三乙胺(9∶91∶0.36∶0.7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5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表明,常山碱和异常山碱分别在10.7~426 ng,10.6~424 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3%,100.4%,RSD分别为2.7%,1.8%。在此基础上,以常山碱为内参物,建立了异常山碱对常山碱的相对校正因子与相对保留值。采用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经一系列方法学考察,最终实现在同一色谱条件下,仅采用常山碱1个对照品就能同时对常山碱和异常山碱2个活性成分进行同步测定。研究结果为一测多评模式在同分异构体测定中的应用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09.
观察灯盏乙素乙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结扎所致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该实验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尼莫地平组12 mg·kg~(-1))、灯盏花素片组(48 mg·kg~(-1))、灯盏乙素乙酯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mg·kg~(-1))。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结扎(MCAO)模型,观察大鼠MCAO时神经功能状态,TTC染色法测脑梗死面积,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MDA,SOD,NO的变化。分别采用200 mg·L~(-1)OxLDL和100μg·L~(-1)TNF-α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 h,建立Ox-LDL和TNF-α细胞损伤模型,测定细胞上清液中MDA,SOD,NO,ET,6-keto-PGF_(1α),TXB_2,IL~(-1),IL-6,IL-8,ICAM-1和PECAM-1水平。结果显示,灯盏乙素乙酯能有效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减小脑梗死面积。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SOD和NO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细胞上清液中SOD,6-keto-PGF_(1α)和NO活性提高,IL~(-1),IL-6,IL-8,ICAM-1,PECAM-1,TXB_2,ET和MDA含量降低。结果表明,灯盏乙素乙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结扎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减轻炎性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10.
采用UPLC建立吴茱萸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同步测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色谱柱,0.2%甲酸乙腈-0.2%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0 nm。以去氢吴茱萸碱为参照峰,通过对29批吴茱萸进行测定,建立了吴茱萸的UPLC指纹图谱,该指纹图谱可同时对24个共有峰进行检测,采用对照品对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共10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8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29批药材中有19批药材相似度大于0.9。此外,采用同一色谱条件对吴茱萸中的9个成分进行了同步测定。所测定的9个成分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分别在0.000 46~0.138,0.000 146~0.175,0.000 412~0.124,0.000 448~0.134,0.000 452~0.136,0.003 38~0.169,0.000 44~0.132,0.001 07~0.128,0.001 71~0.128μg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成良好线性关系,9种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100.4%,101.6%,97.51%,102.9%,101.4%,103.8%,104.0%,95.99%,RSD分别为2.4%,2.0%,3.0%,0.80%,1.9%,2.1%,1.1%,2.2%,2.4%。该文建立的UPLC方法在20 min内实现了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全谱分离,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该文在一个色谱条件下同时实现了吴茱萸指纹图谱测定和多成分同步测定,而且所建方法具有专属性强、分离度高、色谱峰纯度高、方法简单易行的特点,为吴茱萸药材同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