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与外标法(ESM)同步测定三黄片(大黄、盐酸小檗碱及黄芩浸膏)中的4种黄芩黄酮类成分含有量并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三黄片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采用XtimateTM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4 nm。结果 2种方法测得的含有量无显著性差异,RSD<5%。结论 "一测多评"法可用于三黄片中4种黄芩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72.
蟾衣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源于蟾蜍的新资源蟾衣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蟾衣提取物及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蟾衣粗粉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结合结晶法对化合物进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对95%乙醇提取物及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从蟾衣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胆甾烯酯(1),胆甾醇(2),5α,8α-epidioxycholesta-6-en-3β-ol(3),胆甾-5-烯-3β,7β-二醇(4),胆甾-7-烯-3β,5α,6β-三醇(5),3-十八烷氧基-1,2-丙二醇(6),△4,5(E),△9,10(Z)-鞘胺醇-正十五碳酸酰胺(7)和蟾蜍噻咛(8);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蟾衣95%乙醇提取物和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合物对试验的细胞株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蟾衣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7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和蟾蜍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73.
该研究探讨生物活性测定法在中药缓控释制剂评价中应用的适宜性,建立一种快速的多组分制剂体外释药评价方法,用表征总体行为的生物活性测定法代替目前单一成分的药物释放度测定法,以更好地指导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通过HPLC测定不同溶出介质,不同释药速率及成分间不同配伍比例的丹参亲水凝胶骨架片中各有效成分(丹酚酸B、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的累积释放度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液的抗氧化活性,对药物各成分经时曲线与总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发现各成分的释放曲线与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临界r=0.898(P<0.001)。说明3个酚酸类成分的体外释放曲线与总的抗氧化活性经时曲线有很好地相关性,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代替成分体外溶出,用于制剂质量评价及处方设计具有可行性,且该法还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4.
野生与栽培苦参生物碱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苦参药材的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成分含量上的质量差异,对收集的22个栽培样本和17个野生样本,用HPLC同时测定了6种生物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以独立样本t检验,辅以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评价。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3种成分含量上有差异(苦参碱及槐果碱P0.05,N-甲基野靛碱P0.01),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野含量无差异,但组内差异均较大;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野生品与栽培品在生物碱含量上无差异。故认为栽培品与野生品在生物碱含量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375.
不同产地长春花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为夹竹桃科长春花属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长春碱是长春花中百余种生物碱类成分之一,广泛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肉瘤、绒毛膜上皮癌等[1,2];长春质碱有一定降血糖作用,文多灵有镇痛和利尿的功效,二者是合成长春碱的前体[3]。由于遗传、生态环境、人工栽培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野生及栽培长春花中长春碱等生物碱的含量有很大差异。前人已对长春花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376.
"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三黄片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与内参物大黄素(emodin)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254nm大黄酸/大黄素=1.13,f 254nm大黄酚/大黄素=1.46,f 254nm大黄素甲醚/大黄素=1.01。"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77.
目的:考察不同色谱条件对"一测多评"(QAMS)相对校正因子及相对保留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流速1 mL·min-1。以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色谱条件下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与内参物大黄素间的RCF和RTR。结果:5种大黄蒽醌间的RCF无显著性差异。结论:QAMS建立的蒽醌类成分间的RCF可作为一个常数用于中药或中成药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78.
藏药甘青乌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藏药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凝胶,ODS,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青乌头大极性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苷]-7-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 -7-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3),龙胆苦苷(4),吐叶醇-9-O-β-D-葡萄糖苷(5),二氢吐叶醇-9-O-β-D-葡萄糖苷(6),3,4-二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79.
藏药榜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藏药榜嘎在化学、药理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的科技文献、书籍,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榜嘎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和挥发油类等成分,目前已分离到的生物碱有22个,黄酮有3个,挥发性成分35个.其主要活性集中在抗炎、抗病毒、抗癌等研究上,主要以复方的形式用于流行性感冒、各种炎症和病毒感染等的治疗.榜嘎的化学成分研究很少,活性研究仅限于粗提物的抗炎、抗病毒研究,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极少,应加强榜嘎化学成分、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作用机制及毒性研究,为扩大该药材的应用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0.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