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6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人脐血细胞(HUCBCs)静脉输注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行为改善的作用及对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各组大鼠又分为2周、4周、8周3个时相点.以穿梭箱对大鼠行为学进行检测.用TUNEL法对大鼠海马凋亡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穿梭箱结果显示2周时模型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AAR)比例为(57.6±8.4)%而治疗组为(68.9±7.0)%(P<0.01);4周时模型组为(42.0±9.5)%,治疗组为(69.6±8.2)%(P<0.01);8周时模型组为(43.6±7.5)%,治疗组为(70.8±7.4)%(P<0.01).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2周、4周、8周时海马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4.99±2.56)%,(9.73±0.80)%和(5.55±1.02)%.与治疗组的(4.46±1.04)%,(3.66±0.83)%和(3.37±0.86)%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采用HUCBCs治疗对VaD大鼠的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海马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及动脉支架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192例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7.8%,其中14例为动脉支架王入术患者;8例患者过早剧烈活动;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假性动脉瘤形成者;9例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12例患者经手指局部压迫治愈,3例在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治愈.结论 术后抗凝、过早活动、高龄、高血压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局部压迫疗法和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3.
杨清武  李敬诚  曹参祥  付华斌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7,36(13):1239-1241,124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TNF-α、IL-6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4在急性脑梗死缺血性炎性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分别运用Tapman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TLR4 mRNA、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的浓度,与35例同期正常对照及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第3天TLR4表达、血清TNF-α、IL-6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TLR4表达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浓度变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 研究提示TLR4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缺血性炎症性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LR4表达促使炎性因子产生分泌来介导脑缺血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4.
为探讨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 (Post StrokeDepression ,PSD)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我们采用赛乐特与丙咪嗪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 1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6月的PSD患者共 10 4例 ,男5 5例、女 49例 ;平均年龄 65 .5岁 ( 4 7~ 82岁 ) ;脑梗塞 78例 ,脑出血 2 6例。 10 4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失语及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躯体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 ,常规治疗 2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 ,排除血…  相似文献   
105.
106.
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Notch基因,bHLH基因和同源盒基因等方面介绍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局灶性脑缺血鼠大脑半球含水量及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流(MCA/OR)后大脑半球脑水肿形成及病理变化的病生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一侧MCA-OR大鼠模型;干湿重法测定双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脑病理变化。结果:一侧MCAOR后双侧大脑顶叶含水量均有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改变,病灶侧重于非病灶侧。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流后。不仅同侧大脑半球产生脑水肿和病理变化,对侧大脑半球对称部位亦有脑含水量增加和脑组织解剖结构变化。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背景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作为学习记忆的细胞模型逐渐被认可,但其可能机制及其与病理改变关系明确报道尚较少.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选用老龄健康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分3个时相点2周、4周、2个月,每时相点大鼠10只.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主动回避反应(AAR)、LTP检测,海马CA1区超微观察.结果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周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周和2月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谷氨酸(Glu)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急性脑缺血及其应激反应中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检测了2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72小时内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Glu及ACTH浓度变化,并与同期检测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CSS积分)、CT测量脑梗死体积(CIV)进行相关分析;并另设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10例为对照组。结果:28例ACI患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海马各区及额、颞叶皮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疗效。方法:健康清洁级老龄Wistar大鼠110只分为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组、大蒜素治疗组及对照组。应用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海马各区及额、颞叶皮质神经细胞。结果:4VO组大鼠的主动回避反应(activeavoidanceresponse,AAR)比率在术后明显下降(P<0.01),大蒜素治疗组大鼠在手术1周后AAR比率为(76.00±8.70)%,明显高于4VO组(69.67±6.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蒜素治疗组术后3dCA1区及CA3区神经细胞丧失率(lossrate,LR)明显小于4VO组(P<0.05),在术后1周以后与4VO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大蒜素治疗组额叶皮质神经细胞LR在术后3d以后低于4VO组(P<0.05)。齿状回及颞叶皮质神经细胞LR在术后1周以后低于4VO组(P<0.05)。结论:大蒜素可减少实验大鼠海马各区及额、颞叶皮质神经细胞的丢失,可改善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