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年龄在6月~5岁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医时间并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对照分为熏蒸联合运动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GMFM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肌张力的比较(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运动疗法疗效优于运动疗法组。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进行比较。同时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肌力的测定及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量比较。结果:初评时两组患儿C、D、E区总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评时埋线康复组得分高于针刺康复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埋线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肌力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技术提高了患儿的肌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对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23.
王春南  魏晓红  金妍 《中国针灸》2007,27(7):552-552
笔者于2006年4月-2006年11月期间,采用透刺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儿手运动功能障碍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影响儿童感觉统合的家庭环境因素。方法 在沈阳市城区普通小学随机整群分层抽取1~6年级的学龄儿童1580人,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其感觉统告状况及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沈阳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失调率32.97%,严重失调率9.81%,男孩多于女孩,无年龄差异,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由他人照顾而非父母照顾,非家庭中养育而托养在外,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一致或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方式等,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者显著增多。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感觉统合有显著影响。应针对家庭环境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家庭结构,提高父母自身素质等,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5.
沈阳市716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沈阳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自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716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沈阳市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1%,高于其他地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行为问题受多种因素等影响,本市儿童中环境因素影响更明显.结论 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配合揿针按压、康复训练配合针刺与单纯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的影响,探寻改善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的较佳疗法。方法:选取2~4岁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揿针康复组、针刺康复组与康复组,每组40例。康复组予运动疗法以及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日1次;在与康复组相同康复训练基础上,针刺康复组配合针刺疗法(每天1次),揿针康复组配合揿针按压(每天更换1次),取穴均为腰阳关、命门、L2~L5夹脊穴,治疗4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患儿竖脊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 EMG)、均方根值(RMS)和平均功率频率(MPF),Berg平衡量表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FMF)中B区(坐位能区)、C区(爬与跪能区)、D区(站立位能区)和E区(行走与跑跳能区)分值的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揿针康复组及针刺康复组治疗后竖脊肌i EMG值、RMS值,以及揿针康复组MPF值均显著增高(均P0.05);治疗后揿针康复组竖脊肌表面肌电图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针刺康复组RMS值高于康复组(P0.05)。(2)3组患儿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均P0.05),且揿针康复组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3)3组患儿治疗后B区和C区,以及揿针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D区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揿针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的B区、C区及D区分值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揿针康复组B区及C区分值亦高于针刺康复组(均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揿针按压疗法可更好地改善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提高患儿平衡及运动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针刺患侧肌肉挛缩点治疗小儿难治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取穴为患侧攒竹、鱼腰、迎香、地仓、阳白、四白、颊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刺患侧面部肌肉挛缩点。治疗前后,依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能理气活血,缓解肌肉挛缩,有效提高难治性面瘫患儿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寻治疗孤独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6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电针行为疗法组(30例)和行为疗法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行为疗法,电针行为疗法组在此基础上穴取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印堂、脑户、脑空、内关及头针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进行电针。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图片词汇量表(PPVT)、孤独症行为能力的测试。结果:电针行为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行为疗法组的56.7%(P<0.05)。电针行为疗法组在感觉、交往、躯体、自理能力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在感觉、躯体及自理因子方面优于行为疗法组(P<0.05)。两组PPVT治疗后分值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行为疗法组可以明显改善孤独症的临床症状,但对智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头MRI影像学结合超声学评价脑瘫患儿的脑发育概况,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瘫足月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针刺组、振动组和振针组,每组各30例。分别对比治疗前后头MRI及超声测定脑室内扩张程度并开展脑发育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检测3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结果:经治疗后,3组患儿脑室内侧旁白质出现软化病灶。针刺组疗效不及其他两组,振刺组优于振动组,振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对90例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针刺配合振动系统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和振动疗法,影像学评价可作为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行为疗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孤独症患儿分别归入治疗纽和对照纽,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行为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社会适应行为能力(Adaptive Behavior Quotient,ADQ)量表评估社会适应行为商数及其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社会适应行为商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增分值f6.15+5.412)显著高于对照纽(3.20±4.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社会适应行为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社会适应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