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分析慢性肝衰竭的病因构成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构成情况;并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1例及死亡组49例,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10例慢性肝衰竭的患者中,HBV 感染占69.09%(76/110),HCV 感染占8.18%(9/110),酒精性肝病占14.54%(16/110),自身免疫性肝炎占2.7%(3/110),其他原因占5.4%(6/110)。死亡组年龄≥50岁、肝硬化以及有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及腹水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史是罹患慢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年龄≥50岁、有肝硬化基础、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腹膜炎及腹水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从炎症因子角度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免疫网络的细胞因子调节作用和对肝组织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20只,取正常组20只,其余大鼠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 N)+脂多糖(LPS)联合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别分为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9.1,28.76,57.55 g·kg~(-1)),E5531组(内毒素拮抗剂,10 mg·kg~(-1)),每组20只,造模前5 d开始ig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2次/天,造模后给药48 h后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病理损伤较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TNF-α,IL-6水平及显著降低,IL~(-1)0水平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结果提示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通过减少促炎因子的水平、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提高抗炎因子的水平及表达来改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功能,解毒化瘀颗粒拮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鼻外侧动脉的走向、分布,为临床实践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40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门诊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仪定位鼻外侧动脉走向并作数据分析,其中5例术中解剖获得鼻外侧动脉。结果 术中鼻外侧动脉解剖5例,无一例缺如。随机抽取40例门诊患者,多普勒超声仪对鼻外侧动脉鼻翼沟上缘中点处定位测量,所测数值为5.00~8.00 mm,平均(6.50±0.65)mm,变化范围为2.00~3.00 mm。40对鼻外侧动脉对称性分布,80根鼻外侧动脉出现率为100.00%。12例患者鼻尖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鼻外侧动脉为供血动脉岛状皮瓣予以一期修复,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成活率为100.00%,切口一期愈合。结论 鼻外侧动脉解剖学基本恒定,以鼻外侧动脉为供血动脉鼻背岛状皮瓣一期修复鼻尖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个实用、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真皮脂肪瓣联合"+"字缝线支撑矫正重度乳头内陷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安徽省立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15例(29侧)重度乳头内陷患者,采用真皮脂肪瓣交叉支撑乳头基底,同时瓣下以缝线做"+"字交叉支撑外接牵引器悬吊4周,术后随访6个月~1年,计算乳头矫正高度(术前术后高度差),评估乳头形态.结果 14例患者术后均无乳头血运障碍或感觉障碍,1例患者左侧乳头感觉稍麻木,3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中乳头形态良好者12例,形态一般者3例,形态差者0例.平均矫正高度为0.35 cm.结论 采用真皮脂肪瓣联合"+"字缝线矫正重度乳头内陷,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复发率低,是较为理想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5.
106.
本文介绍了动态心电图的起源,从心电记录仪、分析软件、记录与分析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动态心电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对动态心电图机在航海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一种矫治重度乳头内陷,避免其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在乳头水平方向乳晕内对应设计2个长六边形切口,去表皮后切开外侧4条边形成真皮皮下蒂皮瓣。充分离断挛缩纤维使乳头自然显露.经保留乳腺导管两侧皮下隧道环状包绕填充支撑乳头。牵拉乳头,在乳头基底部水平穿刺7号针头牵引乳腺导管3~5周,避免乳头回缩。结果14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切口瘢痕不明佩,外形满意,感觉良好,无复发。2例产后哺乳功能正常。结论方法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损伤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哺乳功能,是矫治重度乳头内陷和保留哺乳功能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临床表现为腰酸背痛、下肢肌肉痉挛、驼背、变矮,严重的容易骨折且不易愈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在世界常见病、多发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通过对部队和地方12所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工程部门的人员编制、业务工作等情况的调研,就如何加强医学工程技术队伍建设、促进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工作、提高保障能力提出 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非编织补片在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合并症和补片的皱缩率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对60例初发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治疗,随机选择非编织补片和编织补片,分析患者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围术期合并症发生率,术后9~14个月随访慢性疼痛、异物感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和测定补片皱缩率等。结果 60例患者手术无中转,非编织补片组和编织补片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清肿以及住院费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慢性疼痛非编织组1例(3.3%)明显少于编织组3例(10%),编织组异物感5例(16.7%)明显高于非编织组2例(6.7%)。术后超声实测补片1、3、6、9个月横径皱缩变化,术后1个月起非编织组补片横径皱缩明显低于编织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使用非编织补片和编织补片均是安全有效的,非编织补片术后皱缩率明显低于编织补片,非编织补片术后慢性疼痛和异物感的发生率低于编织补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