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本文从病和证的特性,讨论其相互关系,探讨其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及了解病证的预后的重要性.本文认为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不但要治证,而且要治病.要病、证兼顾,既要"见证用药",也要"见病用药".  相似文献   
192.
六味地黄丸应为滋阴利水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味地黄丸世人都谓其为滋阴补肾之方,而忽视了其利水渗湿之功。 首先,从组方机理看,方中是以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药;辅以山萸肉、怀山药健脾补肝肾养阴而涩精;又以泽泻去肾之湿浊,茯苓淡渗脾湿,丹皮清泄虚火,共为佐使。用药以滋阴药为主辅,化湿祛浊药为佐使,则其功效应是以滋阴补肾为主,兼有利水化湿作用。 六味地黄丸由金匮肾气丸衍变而来。金匮肾气丸的温阳利水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六味地黄丸是在金匮肾气丸原方中减去了温补肾阳的桂枝、附子而保留了滋阴补肾、化浊利水之药。因此可以认为:金匮肾气丸是用于肾脏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93.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对恶性胆道梗阻诊断、治疗价值,并将超声引导和DSA引导下PTC进行比较。方法将超声引导下和DSA引导下PTC进行比较。结果2种引导方法下PTC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结论PTC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具有自身的优势,超声引导PTC较DSA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4.
王放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1):200-201
产后抑郁是分娩后常见的一种普遍心理障碍,可直接影响产妇身体恢复、乳汁分泌及授乳,导致母乳喂养困难,危害产妇身心健康、婴儿生长发育及行为发展,严重者影响婚姻关系。故对产后抑郁的产妇进行有效的护理,帮助其做好适应性调整,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母婴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5.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6.
目的:探讨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携带第1类整合子的特征及所含基因盒的种类。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8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制备细菌转接合子,采用PCR技术鉴定第1类整合子,并对PCR产物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4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对复合磺胺、四环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表现多重耐药,其中2株同时对链霉素和壮观霉素耐药。PCR检测第1类整合子1 000 bp 2株,PCR产物测序1 000 bp整合子携带腺苷酰基转移酶(aadA1)基因盒并存在于7 800 bp可接合质粒上,与sul 1和qacEΔ1基因连锁,分别传递着对链霉素、壮观霉素、复合磺胺和季胺盐类消毒剂的耐药性。结论: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中国分离株可接合质粒上第1类整合子携带的aadA1耐药基因盒是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产生和扩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7.
回顾中医对肺结核、慢性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的研究,论述了目前中医研究在错位、中医“证”的研究存在“三无”状态,因而导致了中医发展的滞后。提示人们应该注重中医“证”的研究,以推动中医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8.
目的:对比长时间传代前后细菌对抗生素和抑菌中药敏感性的改变情况,检测某些耐药基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 方法:分别在含有左氧氟沙星和银花泌炎灵片的M-H肉汤培养基中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进行200代传代培养,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给药前MIC进行对比,以PCR法扩增细菌解旋酶基因(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parC),进行测序。结果:与给药前比较,经含左氧氟沙星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明显上升(P<0.01),而经含银花泌炎灵片培养基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对银花泌炎灵片的MIC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基因测序结果,只有经左氧氟沙星培养基中连续传代的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编码parC基因第381位发生突变〖JP2〗,腺嘌呤(A)→胸腺嘧啶(T),其编码的赖氨酸(127)→天冬酰胺,并在第386位碱基插入胸腺嘧啶(T);而gyrA基因未见有碱基突变或插入。结论:在特定的环境压力下左氧氟沙星比银花泌炎灵片更容易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而parC基因突变可能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9.
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抑菌效力的检测及其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市售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细菌及霉菌的抑菌效力,阐明
未添加防腐剂的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仍具备合适的抑菌效力。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
10版(二部)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测定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2600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和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的最小抑
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记录药品对白假丝酵母菌[CMCC(F)98001]及黑曲霉菌[CMCC(F
)98003]作用不同时间(0、7、14和28 d)后的活菌数。以非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作为
阳性对照组。结果: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黑曲霉菌作用7、14和28 d后,黑曲霉
菌数未见增加,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基本被抑制;2种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MIC值均为5.9 mg?L-1。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与非
一次性氧氟沙星滴眼液抑菌效力相同。结论:随机选购的市售2种一次性氧氟
沙星滴眼液的抑菌效力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抑菌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中对标准
眼用制剂的要求,不添加抑菌剂的抗生素类滴眼液亦具备合适的抑菌效力。
  相似文献   
200.
【目的】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血管外给药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量,常以血管外给药的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占静脉注射AUC的百分率表示。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在快速下降的分布相,因分布未到达平衡,故而血药浓度不能反映体内的药物量。本文分析静脉注射后基于分布平衡后血药浓度AUC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计算方法,并与目前以实测血药浓度的AUC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进行比较。 【方法】 用药物分布房室模型和药物消除一级动力学的理论,分析静脉注射的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的关系。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关键词“绝对生物利用度”检索1995年至2012年的文献,对有完整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的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静脉注射后的分布相,体内药物的分布并未到达平衡,血药浓度不能代表体内的药物量。在分布平衡后,血药浓度的变化仅显示药物消除。将消除相血药对数浓度与时间进行直线回归,得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出消除速率常数和分布平衡后零时的血药浓度。再将分布相的各时间点代入消除相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公式,计算分布相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及AUC。此时的AUC模拟了分布平衡后分布相的AUC,加上消除相的AUC即为能反映静脉注射体内药物总量的AUC,进而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检索出有完整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文献29篇,其中二室模型10篇,将其血药浓度输入软件DSA 3.1.5,得消除相的截距、斜率β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直线方程。结果显示药物分布平衡后的C0仅为文献方法Cmax的1/4。将分布相的各时间点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再用梯形法计算分布平衡后的AUC。文献方法的AUC是分布平衡AUC的(1.31±0.22)倍。常规法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实际的(79±10)%。 【结论】 用静脉注射实测血药浓度AUC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明显低估了药物的吸收,应基于模拟分布平衡后的血药浓度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