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少为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4)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在形态上分两类,第Ⅰ类是从妊娠中期开始头部、躯干发育迟缓,多同由染色体异常、胎儿畸形或感染等;第Ⅱ 相似文献
22.
王少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0):143-14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艾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37例门诊患者使用1电针(神门、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常规局部消毒,2寸毫针百会,攒竹、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太溪,顺序进行针刺,进针后行针得气,使用电针治疗仪,留针30min。2艾灸,以神阙穴为中心,在腹部放上带有两节艾条的艾灸盒,如温度升高,难以耐受,将艾灸盒缓慢平行移动,1次/d。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睡眠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9.19%。[结论]电针联合艾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子宫内膜癌是比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中绝大部分是早期癌(Ⅰ和Ⅱ期,约占85%~90%)。晚期癌(Ⅲ和Ⅳ期)仅占10%~15%,但占内膜癌死亡的一半以上(约55%)。因此,改善晚期内膜癌的治疗是提高子宫内膜癌5年存活率(overal survival,OS)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系列由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功能损伤疾病的统称.该类疾病常见于产后和中老年女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该领域新近文献,从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疾病管理等方面对该类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5.
保留脐静脉插管用于高危新生儿的临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留脐静脉插管用于高危新生儿的临床救治解放军202医院妇产科(110003)王少为尚立新李巨宋丽华张学军1996年10月至1997年2月我们对17例高危新生儿行保留脐静脉插管术,由此管给药、输液、采血,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对经光动力疗法(PDT)处理后卵巢癌细胞系Skov3发生凋亡情况的研究,探讨光动力学疗法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不同能最激光对不同浓度光敏剂(5-ALA)处理过的卵巢癌细胞系(Skov3)进行照射,48 h后应用光镜、电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经光动力学处理后Skov3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变形、皱缩,细胞核浓缩、深染,染色质密集成斑块状,细胞间失去彼此连接,透射电镜下可见致密的染色质沿核膜下聚集,有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最大细胞凋亡率为60.5%. 结论 PDT通过诱导捅亡对体外培养的Skov3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流产患者血清蛋白质谱特征,探讨不明原因自发性流产的可能病因。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运用WCX2蛋白质芯片检测39例不明原因流产患者和30例正常早孕血清蛋白质谱,获得的蛋白质谱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初步筛选蛋白质峰,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并测试不明原因流产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结果在芯片上捕获到251种蛋白质,经蛋白质质谱仪分析发现不明原因流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有29种差异蛋白,从中筛出差异显著的5种蛋白质组成原发不孕患者血清的蛋白质谱最佳优化模型,其中质荷比(m/z)分别为8 350,6 954,8 634,8 826的4种蛋白质表达下降,质荷比为(m/z)6 628的蛋白质表达上调。模型经三倍交叉验证实验测定,其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83.7%。阳性预测值为81.1%。结论不明原因流产患者与正常早孕者血清蛋白质谱存在明显差异,深入研究可能为不明原因流产的病因学提供基础,同时有助于自发性流产血清生物标记物的筛查和发现。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牵伸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肌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 160例脑梗死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仅接受牵伸康复训练,试验组接受针刺联合牵伸康复训练。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AS得分为(1.79±0.80)分,CSI得分为(7.55±2.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9±0.69)、(9.27±2.87)分(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肌痉挛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较单纯康复训练更能改善肢体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9.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改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阴道局部免疫特点,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按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RVVC组(37例)、单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单纯VVC)组(55例)、对照组(35名).经显微镜镜检初步筛选,留取阴道灌洗液,离心后分离上清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成分.用ELISA法测定IgE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免疫标志CD4 、CD8 .结果 (1)IgE浓度测定RVVC组IgE浓度[(2.647±0.210)ng/mL]明显高于单纯VVC组[(2.032±0.289)ng/mL]和对照组[(1.347±0.2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RVVC组CD4 细胞数(35.710±10.989)、CD4/CD8(1.253±0.756)均低于对照组(61.836±18.824及4.992±3.988),CD8 细胞数(32.271±21.131)高于对照组(19.546±1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发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异常可能是RVVC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9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前瞻性观察了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适应证、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 ,并与同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例相对比。结果 89例病例中 ,5 8例成功地经阴道剔除了子宫肌瘤 ,其余 31例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肌瘤大小、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术后体温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住院日等均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短 (或轻 )(P <0 0 5 ) ;因盆腔痛手术者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10 0 0 %症状改善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77 4 %症状改善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一定适应证下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并发症少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