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总结归纳并探讨自发性脑脊液耳漏(SCSFO)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2020年收治的SCSF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归纳病例的漏口、手术修补方式、术后反应,并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共收集10例SCSFO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儿童患者3例,成人患者7例。病史25 d至20余年,单侧发病9例,双侧发病1例。3例儿童患者均为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均因发现鼻漏或脑膜炎就诊。7例成人患者中,因耳闷伴听力下降就诊5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耳漏;因鼻漏就诊1例;因耳痛合并脑膜炎就诊1例。外院曾行鼓膜穿刺或置管史4例。3例儿童患者中,缺损部位均位于镫骨足板处和镫骨周围,其中2例患者伴镫骨畸形;7例成人患者中,2例漏口位于镫骨足板,3例漏口位于鼓室天盖,2例漏口位于乳突天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及颅内压升高。10例患者随访周期为5个月至 6年,均无再发脑脊液耳漏。结论 早期识别脑脊液耳漏的不典型症状,掌握确诊脑脊液耳漏的定位、定性诊断方法非常重要。SCSFO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确诊,建议积极手术探查,精准寻找漏点,确切修补漏口是关键。  相似文献   
32.
强噪声暴露后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后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的改变,为探讨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暴露于中心频率为4 kHz的窄带噪声中,给声强度为120 dBSPL,暴露时间为4 h.观察2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出现ABR反应阈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后第1天,基底膜铺片经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染色后示;实验组3排外耳毛细胞(OHC)中可出现不同的毛细胞细胞核形态变化(正常、凋亡、坏死和缺失),而第21天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OHC的缺失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示;实验组OHC纤毛异常(散乱、倒伏)及OHC的缺失,以第3排OHC最严重.结论;所应用的强噪声能引起大鼠听觉系统的损害,产生永久性阈移(PTS).该噪声条件下,耳蜗毛细胞的死亡模式在暴露后早期包括凋亡和坏死,而晚期则主要是坏死;PTS的产生可能和OHC纤毛异常及OHC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应用四变量评分评估的睡眠障碍性呼吸(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患病可能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主要纳入标准:在发病24 h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相似文献   
34.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又称先天性前庭水管扩大,由Valvassori等”0于1978年首先描述并正式命名。Okumura等进一步将其分为合并耳蜗畸形(如Mondini畸形)与不合并耳蜗畸形两个亚型,但前者不列入LVAS的范畴。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LVAS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我们就LVA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SLC26A4基因突变与LVAS、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与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40例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CRP)检验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证实二者的相关性;常规HP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合,右归饮加减内外疗法,观察疗效。方法:选择上述尿毒症组40例患者,与健康人20例对照分析;治疗组采用常规HP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右归饮加减内外治法,分别于治疗1、2、3(4周为1疗程)疗程后检测CRP的值。结果:治疗1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70.0%;至疗组治疗2疗程,总有效率87.5%;治疗3疗程总有效率90.0%。结论:中药干预尿毒症血透患者,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及营养状况,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6.
对于配戴传统助听器不适应或效果不满意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来说,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听力康复手段。此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植入VSB的54例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术前、术后的纯音听阈值和言语识别率,来评价VSB对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7.
前庭功能障碍可由病毒感染、药物、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不同的病因导致,而毛细胞损伤几乎是其共同的病理过程.哺乳动物前庭毛细胞损伤后缺乏有效、完全的自我再生能力[1].尽管在外周前庭损伤之后,人体能够通过一定的中枢代偿机制逐渐恢复,但这种代偿过程缓慢且程度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探讨颈静脉球瘤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疗效,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男2例,女8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6例,听力下降8例,耳痛及眩晕3例,耳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4例,因体检发现耳道肿物就诊1例。6例因肿物突入外耳道,鼓膜不能窥及,4例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内红色搏动,鼓膜稍向外膨隆。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例,混合性聋5例,感音神经性聋1例。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鼓室球瘤可见鼓室、外耳道内充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呈“蚕蚀样”骨质破坏,肿物突向鼓室及外耳道,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例颈静脉球体瘤行DSA检查可见颈静脉孔区浓密肿瘤染色,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咽升动脉和枕动脉供血。6例鼓室球瘤患者均行耳道乳突径路鼓室球瘤切除术,3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颞下窝A型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至5.5年,均无复发,未出现影响生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单侧搏动性耳鸣和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结合仔细的专科查体和完善的影响学检查不难诊断。鼓室球瘤患者通过中耳显微手术能达到良好疗效,颈静脉球体瘤患者因解剖位置特殊,对术者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诊疗团队具有侧颅底外科手术的知识及经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应用相位对比电影MRI(PC cine MRI)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PC cine MRI测量20名正常志愿者双侧乙状窦正向峰值流速(PPV)、反向峰值流速(PNV)、平均每搏血流量(AFV/B)、正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PFV/B)、反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NFV/B)。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及心率、乙状窦截面积计算平均每分血流量(AFV/M)、正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PFV/M)、反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NFV/M)、正向平均流速(APV)、反向平均流速(ANV)及反流分数(RF)。结果左右侧乙状窦PPV分别是:(24.7±7.4)cm/s、(29.8±4.7)cm/s;APV:(10.6±2.9)cm/s、(15.7±3.3)cm/s;APFV/B:(3.8±2.0)ml/beat、(5.2±2.0)ml/beat;APFV/M:(252.3±125.4)ml/min、(345.5±125.8)ml/min;AFV/B:(3.8±2.0)ml/beat、(5.1±1.9)ml/beat;AFV/M:(250.9±126.4)ml/min、(335.4±117.0)ml/min。右侧乙状窦PPV和APV均明显大于左侧(P〈0.05),而左右侧APFV/B、APFV/M、AFV/B和AF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乙状窦PNV四分位间距分别是:0.2~34.3cm/s、0~34.4cm/s,ANV:0~0.3cm/s、0~1.0cm/s,ANFV/B:0~0.1ml/beat、0~0.4ml/beat,ANFV/M:0~6.5ml/min、0~30ml/min,RF:0%~2.7%、0%~6.3%。左右侧上述反向血流指标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 cine MRI可用于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探讨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32只,面神经断伤吻合建立面瘫模型,采用尼氏染色与神经逆行荧光示踪技术,观察面瘫60d后健患两侧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面瘫后90d时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面瘫后健患两侧尼氏染色神经元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仅有神经元分布区域的缩小趋势,尼氏染色与超微观察均未发现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有坏死与凋亡样改变。但患侧代表轴索成功再生的荧光金(FG)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提示核内存在未被FG逆行标记但被尼氏染色的未达靶神经元。2.面神经颞支与颊支的荧光红(FR)与FG逆行示踪发现,面神经核颊支支配区内错位分布支配颞支的神经元,患侧的错位神经元比例较健侧增加(P<0.05)。同时,患侧面神经核内还出现代表轴索芽生,同时支配颞颊支的荧光双标神经元。结论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的塑形中,除轴索芽生与迷向再生影响瘫后功能恢复外,核内还存在未成功再生的面运动神经元,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