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应用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诱导脂肪干细胞(adipose-deftved stern cells,ADSCs)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效果. 方法 3月龄清洁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6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取兔皮下脂肪4~6 Ml,采用胶原酶消化离心贴壁培养法培养AD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和CD44、CD49d、CDl06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DSCs.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分别用普通细胞培养液以及含0、10、100 ng/Ml GDF.5的软骨细胞诱导液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检测诱导细胞Col Ⅱ和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阿利新蓝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细胞Col Ⅱ和蛋白多糖表达. 结果 ADSCs呈小圆形、梭形、多角形分布,表面抗原标志CD44、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和波形蛋白呈阴性表达.100 ng/Ml GDF-5诱导的ADSCs呈圆形或类圆形,且细胞增殖旺盛.普通培养液和0、10、100 ng/Ml GDF.5成软骨细胞诱导培养后7 d,Col Ⅱ、蛋白多糖Mrna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除0、10 ng/Ml GDF-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Ml GDF.5诱导培养14 d,Col Ⅱ、蛋白多糖Mrna以及蛋白表达达高峰,阿利新蓝、甲苯胺蓝染色以及Col 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 结论 经一定浓度的GDF-5诱导的ADSCs,Col Ⅱ和蛋白多糖表达明显增加,具有软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因年轻恒牙外伤后深埋其残根保留牙槽骨骨量,与传统拔除残根相比,为后期修复是否带来更好的效果。方法:选择秦皇岛市第二医院2001年1月~2009年9月口腔科收治的年轻恒牙外伤患者60例,共计90颗患牙。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例(共计50颗患牙)深埋保留残根,临时修复,待牙根形成后,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桩冠修复,或拔出残根后固定修复;对照组病例(共计40颗患牙)拔除残根后临时义齿修复,成年后固定义齿修复。结果:实验组50颗患牙中有45颗修复成功,成功率为90.0%;对照组的40颗患牙中有33颗修复成功,成功率为82.5%,两种方法修复成功率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轻恒牙深埋残根有利于牙槽骨及颌骨发育,为将来修复提供了良好基础,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拔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艳茹  黄群  王俊丰  王帅 《海南医学》2013,24(15):2264-2266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中血脂和尿酸水平的性别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将695例健康体检者按照性别分为男性体检组412例和女性体检组283例,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尿酸(UA)水平,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体检组中高甘油三酯和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尿酸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女性,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女性(P<0.01或P<0.05),尿酸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HDL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男性和女性人群血脂和尿酸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在早期预防和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的最佳使用方法。方法:收集自2005年3月~2012年3月98例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止血带使用方法随机分为A组(n=41)和B组(n=57)2组,A组只在截骨和安装假体时使用,于假体安装前骨床准备时开始使用止血带,假体安装完成、骨水泥固化后放开止血带并进行止血;B组则全程使用止血带,在关闭切口,加压包扎后放松止血带。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无显著差异;A组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截骨和骨水泥固化过程中使用止血带的方法不仅能减少手术总的失血量,提供良好的假体安装术野和骨水泥固化条件,而且不增加DVT和感染的发生率,对提高手术质量、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授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a和抗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手术治疗中龈下菌斑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选择种植体修复治疗的牙缺失患者84例,根据是否存在慢性牙周炎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存在慢性牙周炎) 44例种植49颗牙,对照组(不存在慢性牙周炎) 40例种植53颗牙,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 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与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种植体稳定性较强,未出现脱落情况,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附近牙槽骨没有低密度阴影。观察组49颗牙术前m PLI为(2. 51±0. 19)分,相比对照组的(1. 34±0. 15)分明显升高(P 0. 05);术后m PLI为(0. 82±0. 12)分,明显低于术前(P 0. 05),与对照组的(0. 83±0. 1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前mSBI为(2. 05±0. 24)分,术后为(1. 71±0. 23)分;对照组术前mSBI为(2. 01±0. 21)分,术后mSBI为(1. 24±0. 22)分。两组患者术前m 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m SBI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m S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2) mm,术后为(1. 42±0. 25)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8±0. 29) mm,术后为(1. 23±0. 14) mm;对照组术前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81±0. 26) mm,术后为(1. 25±0. 21) mm,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2. 76±0. 24) mm,术后为(1. 38±0. 19) mm。两组患者术前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患者远中与近中边缘骨吸收量均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近中边缘骨吸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相比无牙周炎患者明显增多,对种植体附近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常规牙周治疗后能够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和分析19例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分析进行研究。方法:外伤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21~56岁;包括寰椎骨折3例,齿突骨折10例,枢椎椎弓根骨折3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其中6例(单纯齿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齿突骨折1例,枢椎椎弓根骨折1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余1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19例经随访6个月~6年,平均随访1.8年,根据JOA评分标准,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术后改善率分别为42.5%和87.0%。结论:创伤性上颈椎不稳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选择术式时应保证上颈椎充分固定的同时尽量保留颈椎的功能,而且上颈椎的确切融合对远期疗效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粘结桥联合超级粘结剂与帕娜碧亚-F粘结系统在牙体缺失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牙体缺失患者200例,观察组100例采用粘结桥联合超级粘结剂进行牙体修复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粘结桥联合帕娜碧亚-F粘结系统进行牙体修复治疗。结果: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修复体松动2颗,脱落1颗,咀嚼功能良好,成功率97.0%;对照组修复体松动7颗,脱落9颗,成功率8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粘结桥联合超级粘接剂应用于单牙缺失和两颗牙缺失临床疗效优于帕娜碧亚-F粘结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13例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1~58岁.病程1~7个月,平均4个月.颈椎结核10例,颈胸段结核3例.术前X线片、CT、MRI检查示病变部位为:C3、41例,C5 2例,C5、63例,C6、74例,C7、T12例,C7~T2 1例.后凸Cobb角为20~50°,平均35.7°.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术前血沉34~78 ram/h,平均42 mm/b.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4个月,平均14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平均1.5个月血沉降至20mm/h以下.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17~390,平均29.30;随访14个月时为9~21°,平均14.5°.神经功能除1例B级恢复至D级外,余均达E级.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