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43篇 |
内科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4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目的:比较分专题教学和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探讨神经病学分专题教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临床医学专业2004级、2005级2个班的神经病学分别进行分专题教学和传统模式的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结业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分别评价其教学效果。结果:(1)接受分专题教学的学生结业考试的总分与传统教学组无明显差别,但其病例分析题的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2)分专题教学组91.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帮助,92.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他们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帮助;而传统教学模式仅有58.5%和65.8%;(3)分专题教学组90%以上的学生对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肌肉疾病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其中对脑血管病、发作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掌握均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结论:神经病学分专题教学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评价黛力新对改善伴有情感障碍慢性紧张型头痛(CTH)患者焦虑及抑郁指数的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黛力新组(黛力新、鲁南贝特和硫必利),对照组(鲁南贝特和硫必利),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指数,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HAMA和HAMD评分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HAMA:F=501.073:HAMD:F=1123.157,均P〈0.001),而且时间与分组均有交互作用,即组间评分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HAMA:F=191.855;HAMD:F=152A91,均P〈0.001)。结论:黛力新对改善伴有情感障碍CTH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指数较常规止痛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36.
37.
宽叶缬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C-Fos、C-Ju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宽叶缬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脑海马各区 C- Fos、C- 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可复流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 4 8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假手术组 ,大脑中动脉闭塞组 ,生理盐水组 ,宽叶缬草治疗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 2 h,生理盐水组、宽叶缬草治疗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及宽叶缬草酊剂灌胃 ,每 8h一次 ;术后第 5天取脑组织分别行 C- Fos、C- Ju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正常组大脑海马各区 C- Fos、C- Jun阳性细胞稀少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海马各区均可见大量 C- Fos、C- Jun阳性细胞 ;宽叶缬草治疗组 C- Fos、C- Jun阳性细胞数密度明显低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组 (P <0 .0 5 )。结论 :宽叶缬草可能通过抑制 C- Fos、C- Jun的表达 ,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损害。 相似文献
38.
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可能与整个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障碍有关.MG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它可能是一种由多基因调控、多种机制参与的复杂性疾病[1-2].近年来,随着自身免疫反应分子基础的确立、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MG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TGF-β1基因转染对大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对大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TGF-β1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大鼠树突状细胞,经过G418筛选后,采用Western blot和水貂肺上皮细胞(Mv1)生长抑制试验,了解转染细胞TGF-β1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FGF-β1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可以分泌TGF-β1,而且具有特异性抑制Mv1增长的生物学活性。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TGF-β1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空载体pcDNA3对照组与未转染组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强烈的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利用构建的TGF-β1表达质粒转染大鼠树突状细胞,转入的TGF-β1基因可以在树突状细胞内稳定表达,并且使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40.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血管痉挛后局部脑血流量与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对脑血管痉挛 (CVS)后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与微血管的影响 ,以探讨其防治CVS的可能性。方法 将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S组、尼莫地平组 (Nim组 )、GM1治疗组 (GM1 T组 )、GM1预防组 (GM1 P组 )。运用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制备CVS模型。每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 0h、0 5h、1h、3h及 6h测量rCBF ;6 5h后断头取脑 ,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微血管 ,图像分析观察颞叶皮质微血管的数密度、面密度。结果 (1)rCBF :二次注血后CVS组、Nim组、GM1 T组的rCBF明显下降 (均P <0 0 1) ,6h时Nim组、GM1 T组的rCBF回升至注血前水平 ,CVS组的rCBF无明显回升 ;GM1 P组在二次注血后rCBF无明显下降。 (2 )图像分析 :CVS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减少 (均P <0 0 1) ;Nim组的微血管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明显增加 (均P <0 0 1) ;GM1 T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显著增加 (均P <0 0 1) ;GM1 P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增多最明显 ,与CVS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 <0 0 1)。结论 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可降低rCBF、减少皮质微血管数目和面积 ,诱发CVS,尼莫地平可缓解CVS程度 ,但GM1的治疗作用比尼莫地平更强 ,并能预防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