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83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71.
毛杭子梢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屏  韩慧英  王乃利  姚新生 《中草药》2008,39(8):1143-1146
目的研究毛杭子梢Campylotropis hirtella根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毛杭子梢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为(3S,5R,8R)-3,5-二羟基-megastigman-6,7-亚烯-9-酮-5-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Ⅲ)、丁香醛(Ⅳ)、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芹糖基-(1→6)-O-β-D-葡萄糖苷(Ⅴ)、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2.
江芳  王新峦  王乃利  姚新生 《中草药》2008,39(9):1281-1285
目的研究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中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的成分,考察化合物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作为活性追踪指标,运用各种现代分离手段对朝鲜淫羊藿的水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用光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检测化合物的活性。结果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α-吡喃鼠李糖基)-3,5′-二甲氧基-3′:7,4′:8-二环氧新木脂素-4,9-二醇(Ⅰ)、柏木苷A(Ⅱ)、( )-环合橄榄树脂素(Ⅲ)、( )-南烛木树脂酚(Ⅳ)、( )-异落叶松树脂醇(Ⅴ)。检测了化合物Ⅰ~Ⅴ对UMR106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柏木苷C;化合物Ⅱ、Ⅳ、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Ⅴ对UMR106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呈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化合物Ⅰ只促进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3.
红树林真菌泡盛酒曲霉中的环二肽和核苷类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一株红树林真菌泡盛酒曲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反相柱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4个环二肽类成分和3个核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环(异亮-缬)二肽(Ⅰ)、环(亮-缬)二肽(Ⅱ)、环(亮-异亮)二肽(Ⅲ)、环(亮-亮)二肽(Ⅳ)、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Ⅴ)、腺嘌呤(Ⅵ)、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Ⅶ).结论 4个环二肽类成分为该属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4.
目的研究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中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的成分,考察化合物对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大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的增殖作为活性追踪指标,运用各种现代分离手段对朝鲜淫羊藿的水提取物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用光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检测化合物的活性。结果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α-吡喃鼠李糖基)-3,5′-二甲氧基-3′:7,4′:8-二环氧新木脂素-4,9-二醇(Ⅰ)、柏木苷A(Ⅱ)、( )-环合橄榄树脂素(Ⅲ)、( )-南烛木树脂酚(Ⅳ)、( )-异落叶松树脂醇(Ⅴ)。检测了化合物Ⅰ~Ⅴ对UMR106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柏木苷C;化合物Ⅱ、Ⅳ、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Ⅴ对UMR106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都呈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化合物Ⅰ只促进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5.
目的 探索显示中耳和内耳细微结构直视标本的标准化制作方法。 方法 使用人颞骨材料,在颅内和颅底面画出标准锯路的标志线,选择细齿窄条钢弓锯,沿标志线锯开颞骨显示中耳结构。再用手握式玉石磨钻分别研磨显示内耳结构。最后完成对鼓膜、听小骨、面神经、鼓索神经和颈内动脉等结构的仿真复原,并用合页连结锯开的两半颞骨。 结果 在锯开的颞骨内可清晰显示中耳鼓室的6个壁,以及锥状隆起、咽鼓管、前庭窗和蜗窗等细微结构。磨制后的内耳可见3个打开的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剖面。复原后的听骨链、面神经、鼓索神经、颈内动脉和鼓膜等结构,均以三维方式显示原有结构的特征和位置关系。由合页连结的颞骨标本,既可打开观察内部结构,也可合拢显示整体形态。 结论 采用锯开和研磨技术制作耳标本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标准化的锯路标志和标准的定位研磨是成功制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6.
仇文颖  刘帆  杨倩  刘伟  王乃利  张迪  王涛  袁勃  马超 《解剖学报》2016,47(3):309-314
目的检测人脑组织库中保存的脑组织蛋白质、DNA及RNA质量,分析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人脑组织库保存的100例全脑组织样本,提取蛋白质、DNA及RNA,测定其浓度及吸光度,电泳检测完整性,用Western blotting及Rael-time PCR分别检测。根据不同年龄、死亡原因、取材延迟时间以及样本保存时间进行分组,统计学分析影响脑组织质量的因素。结果人脑组织库中大部分脑组织的DNA、RNA和蛋白质质量保存完好,不同年龄、死亡原因对其质量无显著影响。取材延迟时间超过24h者,其蛋白质浓度及RNA浓度及质量有显著下降。样本保存时间对蛋白质及DNA质量无显著影响,但保存1年以上可能对RNA浓度有影响。结论进行RNA相关分析的人脑组织标本取材延迟时间最好控制在8 h之内,-80℃环境下保存1年之内为佳。而DNA和蛋白质相关分析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77.
邵鹏  张雪  李畅  宋莹  王乃利  姚新生 《中草药》2011,42(8):1481-1484
目的研究东方荚果蕨Matteuccia orientalis干燥根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iaion HP-20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对东方荚果蕨干燥根茎6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hunberginol C(1),(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2),柚皮素(3),strobopinin(4),杜鹃素(5),leptorumol(6),顺-3,5-二羟基二苯乙烯(7),dihydropinosylvin(8),丹皮酚(9),3,4-dihydroxy-benzalacetone(10),咖啡酸甲酯(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8.
目的:研究端侧吻合中供体神经对于受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每组后肢共20侧。A组:左侧腓总神经的切断后,同时行在左侧胫神经待吻合口处先开窗后再横向切开一半,后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吻合法45°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已横向切开一半处)。B组:除不作供体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外,其余与A组处理相同。术后2个月行组织学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电生理检查,胫前肌肌湿重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结果:两组肌湿重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P〈0.05),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的差异(P〈0.01),A组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小于B组。结论:说明我们对供体神经进行横向切开处理对于神经再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对于胫神经产生了影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需要重新对供体神经横向切开的范围进行更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9.
目的探讨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阔筋膜张肌穿支血管41支,平均每侧(4.1±1.3)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支/直接皮穿支6支。蒂血管动静脉外径分别为(3.01±0.49)mm和(3.28±0.57)mm。平均蒂长(9.10±0.79)cm。以髂前上棘为坐标,其垂直线为纵轴,其水平线为横轴,穿支血管定位:髂前上棘垂直线外(4.22±1.37)cm,水平线下(8.73±2.72)cm范围内。结论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管径粗,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中可作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备份皮瓣。蒂长常小于10 cm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