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16篇 |
预防医学 | 215篇 |
药学 | 65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1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目的:观察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种针法对不同证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2×2析因试验设计法将152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各38例,A组:一般疗法 体针;B组:一般疗法 头针;C组:一般疗法 腹针;D组:一般疗法 头针 腹针.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5周,15次后及3个月后观察不同针法及不同证型的疗效.结果:腹针组3个月后患者疗效显著,并与头针有交互作用,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Fulg-Meyer积分法3个证型间15次后气虚血瘀证型疗效优于风痰瘀阻证型.在自身比较上,阴虚风动证型治疗前与治疗15次后比较无意义,其余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意义.Barthel氏ADL指数积分各证型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证型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患者安全有效,证型上以气虚血瘀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2.
33.
红细胞聚集性的实验研究方法及临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集性是红细胞的主要流变特性之一。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体直接影响血液在低切速流动下的粘度。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发生严重聚集(“血泥”或sludge)会影响局部微循环畅通,使血流阻滞。因此,红细胞聚集性检测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对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研究的进展红细胞聚集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很复杂。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离不开血浆中一些特定大分子的参与,如纤维蛋白原等。离体的红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某些外源性高分子溶液中(如Dextran70,polylysine,hep… 相似文献
34.
王丽平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4)
目的 :观察莨菪类药物在治疗昏迷病人的疗效。方法 :静注东莨菪碱 0 .0 3~ 0 .1mg/kg/次或山莨菪碱 0 .0 3~ 1mg/kg/次 ,每 2h~ 4h 1次 ,5d后观察疗效。结果 :2 7例病人中显效 2 1例 ,有效 4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2 .59%。结论 :莨菪类药物佐治昏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摘要: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填充祛皱凝胶中氯仿残留量,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速为1.2 ml·min-1;程序升温为35~150℃;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30℃;进样口温度为200℃;平衡温度为60℃,平衡时间为25 min;分流比为20:1;建立计算含量的数学模型,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评估。结果:氯仿在0~12μg·ml-1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101.50%,RSD为5.32%(n=9),定量限(LOQ)为0.308μg·ml-1,检出限(LOD)为0.092μg·ml-1;氯仿残留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18结论:本方法简单、准确、可靠,为新品制定质量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并适用于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仿残留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电针耳穴"心"、"脾"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华佗牌耳夹刺激仪刺激耳穴"心"、"脾",对照组采用假耳夹在后端输出电流,刺激耳穴"肩"、"肘"。选用连续波,输出脉冲频率20Hz,强度以忍受而不产生疼痛为度。每次治疗20 min,每日2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0.87%,对照组为10.5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HAMD-24评分、SD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耳穴"心"、"脾"能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7.
38.
王丽平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8):2844-2844
惊厥是婴幼儿常见的危急症状。由于婴幼儿的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皮层分化不全,髓鞘生成缺乏,抑制功能差,兴奋容易扩散,因此当各种疾病刺激大脑时,易引起其功能紊乱,神经细胞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现象。婴幼儿发生惊厥时必须进行紧急抢救,若持续时间过长或反复发作,可造成脑细胞缺氧性损害,影响疾病的愈后。现将我科在2002年10月~2003年9月中共收治婴幼儿惊厥51例的抢救、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9.
40.
腹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针刺组穴配方.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腹针组及体针组各30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腹针组患者痉挛得到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体针组患者痉挛也有改善,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比较腹针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