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6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59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155篇 |
内科学 | 55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104篇 |
综合类 | 299篇 |
预防医学 | 185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2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38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2.
同时应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治疗创伤性腰椎间盘损伤(附4例临床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同时应用融合及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损伤的远期疗效,对照该术式与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4例由于急性外伤引起的L4/L5及L5/S1椎间盘损伤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根据生物力学稳定性对病变节段分别采用融合和非融合技术。手术全部经前路腹膜外切口。L5/S1采用椎间融合(自体髂骨 cage植入),L4/L5采用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后随访4年,摄术后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术后2年MRI检查,SF36问卷调查。同期8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12、24、36及48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节段正侧位椎体间无移位,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非融合节段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术后2年MRI显示有正常活动。同期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缓解,3例因症状加重实施手术。结论前路融合技术可以有效稳定椎节,缓解腰椎不稳所致的疼痛。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可以有效地维持放射学稳定性,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椎间盘的功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经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从2007年3月~2009年5月采用经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VAS评分从术前8.9分下降至术后2.5分,ODI从术前66.5%下降至术后37.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较术前分别恢复6.15 mm、5.0mm,椎体后缘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VP)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中文版功能评分指数(SC-FRI)对下腰痛患者的应用价值,评估其用于国人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按照国际指南将FRI翻译成中文并进行跨文化调试。采用经调试确定的SC-FRI、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SC-ODI)、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于长海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15例下腰痛患者进行疼痛和功能状态的自我评估。检验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同时标准效度和结构效度。结果 SC-FRI有非常高的完成率(96%),无天花板和地板现象,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0.897,去除一个条目后为0.851~0.890)和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0.948,95%CI=0.917~0.968)。同时标准效度分析证实SC-FRI与SC-ODI、VAS有高度相关性(r=0.958,0.852);结构效度结果提示SC-FRI和SF-36中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物理职能、总体健康有较高相关性(r=-0.802,-0.698,-0.573,-0.565,-0.435)。结论 SC-FRI具有十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简单易行,可用于对国内下腰痛患者疼痛和功能状态的评估。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估中文改编版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SC-NPAD)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翻译、修订成中文版,对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117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门诊患者进行测试,其中106例(90.1%)患者完成问卷。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定义分量表并评估其内部一致性。第一次完成问卷5~7d,随机选择36例患者对应发放第二份问卷,共35例进入重复性测试;同时对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发放和回收。对SC-NPAD和SF-36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表明,SC-NPAD4个分量表——“疼痛”、“残疾”、“颈部特殊功能”和“情感和认知的影响”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935、0.952、0.955和0.910,重测信度良好(r=0.813,P=0.000)。SC-NPAD的所有分量表与SF-36及其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理职能、活力、躯体疼痛等5个独立域明显相关。结论SC-NPAD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对中国颈部疼痛人群的评估。 相似文献
27.
28.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麻醉学正向围术期医学转变。培养小儿麻醉医师向围术期医师转变的理念,需要在了解儿童病理生理特点的前提下,重点培训小儿麻醉术前访视、术中麻醉相关技能、术后访视、围术期疼痛相关管理及心理创伤的预防与治疗。让患儿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是每位小儿围术期医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29.
针对现代医学临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我院教学实际的需要,通过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高级仿真系统(ECS)进行急诊医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以临床模拟电教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践显示,该系统能逼真地模拟现实情况下的各类急、危、重复杂情景、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从而使学生技能训练更加标准、规范。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为学科发展提供教学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30.
扩散是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平行运动,即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由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它涉及了水分子扩散的大小和方向,可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这是以前的成像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它补充了常规MRI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各种疾病的扩散特性。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DTI迅速出现的新技术,可无创性三维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解剖,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