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缺乏统一,其患病率差异较大。文章就神经症状评分、神经缺陷评分、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多伦多临床评分等评分以及无创的定量感觉检查系统在中医药诊治DPN应用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了解各诊断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后期可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个性化的评估手段,或合理的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在明确糖尿病病史的基础上,提高DPN的诊断率,以期早期发现,并应用中药、针灸、刮痧等早期干预,提高治疗效果,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  相似文献   
22.
362例老年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烧伤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笔者单位对1993~2001年收治的362例老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其特点及治疗原则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尿α- 肌动蛋白- 4(α- actinin- 4)、突触孔蛋白(Synaptopodin)水平的变化及糖肾康颗粒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糖肾康组、对照组各35例。最终实际完成64例,其中糖肾康组33例,对照组31例,并另设正常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糖肾康组同时予以糖肾康颗粒冲服,疗程均为8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e rate,eGF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our urine protein,24hUP)、尿α- actinin- 4、尿Synaptopodi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lasma glucose,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并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值的变化。结果 糖肾康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值均随疗程增加而降低(P<0.05),且糖肾康组积分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CR、24hUP均显著下降(P<0.05),且糖肾康组均较同期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eGFR、FPG、2hPG及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尿α- actinin- 4、Synaptopodi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糖肾康组尿α- actinin- 4、Synaptopodin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尿α- actinin- 4、Synaptopodi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肾康颗粒可明显改善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α- actinin- 4、Synaptopodi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索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岁。原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4例,C2型7例,C3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断端复位后以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内固定,辅助使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加压螺钉。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26.5个月。肱骨髁部骨折在术后平均3.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及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优6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肱骨髁部记忆加压固定器持骨稳定,可在骨块间提供持续纵向压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5.
髂骨供骨后骨缺损的重建及供区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过同种异体髂骨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供区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同种异体髂骨修补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9~56岁,平均34岁;共用22块髂骨;同种异体髂骨块为全厚或半厚,大小6 cm×5 cm、5 cm×4 cm、4 cm×3 cm 3种规格;其中19块采用空心钉固定,2块采用空心钉结合克氏针固定,1块单独采用克氏针固定。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5个月。19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发生皮肤浅表感染,经换药Ⅱ期愈合。所有患者手术后供骨区髂部外形保持完整,未发生植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未发现供骨区慢性疼痛、系腰带痛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对髂部外形表示满意。结论:同种异体髂骨可有效重建自体髂骨供骨后骨缺损,预防髂骨供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26.
髋臼三柱概念与髋臼骨折浮动分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髋臼骨折是当前骨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Judet-Letournel的髋臼二柱概念和骨折分类及手术入路,已成为髋臼骨折治疗的里程碑,但文献资料中众多并发症的报道及治疗方式的争论表明,髋臼的相关概念、骨折分类、诊断及治疗,仍存在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张春才等学者在充分认识髋臼生理发育、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基础上,从人类髋臼进化的解剖学和治疗髋臼骨折的实用角度,并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提出了髋臼骨折浮动分类法。这一分类法,一则能比较明快地反映出髋臼骨折的严重程度;二则有利于医生决策其整体化、系统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学术问题,总是在比较、鉴别、发现、探索、求真中,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热切欢迎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通络法治疗老年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甲状腺功能、血脂、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各30例,分别服用桂附地黄丸和蓉芪温阳颗粒治疗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功能(FT3、FT4、TSH)、血脂(TG、TC、LDL-C、HDL-C)、血液流变性,并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疲懒言、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秘结、舌淡胖紫暗有瘀斑或瘀点等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P〈0.05),而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脉细涩或结代、沉弦、弦迟2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TSH、TC有明显改善(P〈0.05),而其他各项指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FT3、FT4无明显改善(P〉0.05),而其他各项指标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TC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肾健脾通络法对老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疗效较单纯的温肾法明显。  相似文献   
28.
为观察从茶叶中提取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茶色素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规组与常规治疗加用茶色素胶囊治疗的茶色素组作对比。结果表明,茶色素能使DN患者的重要症状明显改善,降低尿白蛋白、空腹血糖值和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含量(P<0.05~0.01),对血液流变性和自由基代谢指标,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0.01),提示茶色素是通过其有效成份的抗炎,抗变态反应,改善血液流变性,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而发挥其临床效用的。  相似文献   
29.
正韩明向教授1940年冬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1959年毕业于合肥医学专科学校,196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从医50余年。先后任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安徽中医  相似文献   
30.
大转子后半截骨术在累及臼顶的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大转子截骨方法,并评估后外侧入路联合该方法治疗累及髋臼顶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大转子后半截骨治疗累及臼顶的髋臼骨折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35.2岁。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7例,横形骨折5例,T形骨折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例,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2例。根据Matta标准评估复位结果,改良的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评定标准评估外展肌力。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截骨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8.4周(6-12周)。无骨不连、截骨块近端移位、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12例,不满意1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优11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外展肌力4级3例,5级27例。结论:大转子后半截骨术可以增加臼顶部手术视野,有效提高股骨头与髋臼的解剖对应率,降低复位和固定难度,并发症少,为累及髋臼顸的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