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血流密度、视觉质量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单眼弱视儿童中的特点,并评价其在单眼弱视儿童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弱视患儿81例。使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管丛的微血管结构和血流密度;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对患者视觉质量进行客观评估。结果 在81例单眼弱视儿童中,屈光参差性弱视47例,斜视性弱视34例。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在外环上、外环下和外环平均值均较对侧眼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3 mm×3 mm范围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的血管线性密度(VD)1 mm ×1 mm、VD1 mm ×3 mm、VD3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P<0.05),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V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的血流灌注密度(PD)1 mm ×1 mm、PD1 mm ×3 mm、PD3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6 mm×6 mm范围黄斑扫描中,弱视眼的VD1 mm ×1 mm、VD1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V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的PD1 mm ×1 mm、PD1 mm ×3 mm均小于对侧眼(均为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PD1 mm ×1 mm小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的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及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OV20%和 OV9%)低于对侧眼,弱视眼的客观散射指数(OSI)高于对侧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MTF cutoff、OV100%低于斜视性弱视眼,OSI高于斜视性弱视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黄斑区OCT和OCTA对评估单眼弱视患儿视网膜的结构和血流变化有一定意义,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较斜视性弱视变化更大;弱视眼的视觉质量较正常对侧眼降低,屈光参差性弱视较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质量稍差,OQASⅡ能客观全面获取单眼弱视儿童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最早称为睡眠肌阵挛、周期性腿动,其特点是短暂、反复、刻板性的睡眠中大踇趾伸直,足部背屈,有时累及膝部和髋部屈曲.这一现象常被误认为肌阵挛性癫痫,后来通过视频多导睡眠监测证实其有相似的3个屈曲反射和巴彬斯基征,并常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1];因有部分病例可累及上肢,所以命名为周期性肢体运动.1 诊断标准和多导睡眠检测表现周期性肢体运动事件的诊断标准最初由Coleman提出,1993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SDA)基本沿用Coleman的方法,强调了其周期性而非肌阵挛发作.周期性肢体运动诊断包括:单次肢体运动事件和周期性肢体事件;睡眠期单次肢体运动事件持续时间必须在0.5 ~5s之间,肌电活动振幅必须大于25%;周期性肢体运动标准是指4个或4个以上的单次肢体运动事件连续出现,相邻两个单次肢体运动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为5~ 90s[2].整晚每小时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指数大于5则有临床意义[3].周期性肢体运动发生于睡眠非快速动眼(NREM)Ⅰ、Ⅱ期,NREM Ⅲ发生逐渐减少,而快速动眼期(REM)很少发生;周期性肢体运动主要存在于睡眠周期第一个周期,即刚入睡不久.然而有极个别病例报道PLMS可出现于REM期[4];另外有一部分PLMS发生于困倦期,患者实际未入睡,常抱怨周期性肢体抖动导致其无法入睡.PLMS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特征:在抽动过程中肌电图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种是持续几百毫秒肌紧张性活动后可伴或不伴肌阵挛;另一种是出现单个肌阵挛后多伴随肌紧张活动;最后一种是在几个丛集性肌阵挛后可出现或不出现肌紧张活动.有时PLMS可以发生于一条腿或一侧肢体,还可以两侧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3.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NERD)指存在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缺乏内镜下食管黏膜损害的一种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NERD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消化道菌群相关。消化道菌群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代谢、神经等功能以直接或间接参与NERD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明确NERD与消化道菌群的可能相关性,该文就NERD与消化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ERD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确诊的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作为病例组(危重组),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作为对照组(轻普组)。对比分析两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58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47岁,轻普组49例(84.48%),重危组9例(15.51%)。与轻普组患者相比,重危组患者年龄较大,且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较多,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典型症状表现较少,而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慢性病,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较少,并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熊鑫  崔健  刘领  薛兵 《国际呼吸杂志》2021,41(17):1344-1349
目的:探讨原发干燥综合征(pSS)累及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以及pSS合并双原发肺癌(double primary lung cancer,DPLC)、胸腺囊肿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对1例伴有肺部囊腔样表现的pSS合并双原发肺癌、胸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干燥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恒牙先天缺失患者蝶鞍与颅底的大小及形态差异。 方法 选取2020—2021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先天缺牙数目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无恒牙先天缺失,112例);试验Ⅰ组(先天缺失1~2颗恒牙,104例);试验Ⅱ组(先天缺失3颗及以上恒牙,106例)。使用Uceph头影测量软件对每位患者头颅侧位片的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线性和角度参数进行测量。对每位患者的蝶鞍形态进行判定。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的蝶鞍长度、深度、直径以及颅底相关的线性和角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鞍桥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虽然蝶鞍的线性大小及颅底特征在正常人和先天缺牙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先天缺牙患者中鞍桥发生率更高,提示该人群的蝶鞍解剖学形态可能异常。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入选的1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24 h内收缩压(SBP)降低10%~20%[但SBP≥12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80 mm Hg],入院第7天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14 d内血压维持在这一水平,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入院14 d内的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4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并进行死亡登记.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但干预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在14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 P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血压干预可使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降低[OR=0.300,95%CI(0.123,0.730),P <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薄层色谱法鉴别活血通脉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活血通脉片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运用TLC法对该制剂中的三七、赤芍、红花、川芎四味药材进行鉴别研究,其中均以各自的阴性对照品和相应有效成分进行对照试验。结果:经多次试验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结论: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专属性和重现性强,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定性依据,也为今后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唐山市城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病例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同期相匹配的无脑卒中病史的健康查体者160例做为对照组。调查并记录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饮酒、心理压力大等危险因素暴露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腹型肥胖、心理压力大与缺血性脑卒中正相关,每日水果蔬菜摄入、规律锻炼与其负相关,P均〈0.05。结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腹型肥胖、心理压力大是唐山市城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显著危险因素,每日水果蔬菜摄入、规律锻炼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验证RGS17在人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管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冠心病猝死案例41例(实验组)及非心源性死亡10例(对照组),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实验组1 (Ⅰ~Ⅱ级),实验组2 (Ⅲ级),实验组3 (Ⅳ级)。通过免疫组化来检测RGS17在冠心病冠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每张切片取四个视野,测定平均光密度值后采用SPSS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1例冠心病猝死案例中以男性多见,多位于41~50岁;冠状动脉狭窄以Ⅳ级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GS17在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管壁中膜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RGS17在冠状动脉狭窄Ⅲ、Ⅳ级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级的管壁组织中的表达。结论 RGS17在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管壁中呈高表达;RGS17在冠状动脉狭窄Ⅲ、Ⅳ级的表达明显高于狭窄Ⅰ、Ⅱ级的管壁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