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正>危重症护理,是指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技术的综合[1]。是一门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和监测技术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2]。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专业素质,是危重症临床教学探讨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  相似文献   
62.
听诊器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听诊器在使用中微生物污染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物体表面采样。结果判定参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Ⅲ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10cfu/cm2,听诊器膜部采样面积按3cm2,耳塞采样面积按照2 cm2计算。结果检测80副听诊器,膜部耳塞部共采样160份,细菌总数69份合格,合格率为43.1%;其中膜部采样80份,细菌总数合格37份,合格率为46.3%;耳塞部采样80份,细菌总数合格32份,合格率为40%;公用听诊器采样84份,细菌总数合格22份,合格率26.2%;个人用听诊器采样76份,细菌总数合格47份,合格率为61.8%。结论听诊器使用中细菌污染严重,听诊器耳塞部污染较膜部污染重;公用听诊器污染较个人用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63.
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玲玲 《吉林医学》2010,31(15):2279-2279
目的:探讨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治疗性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831例的B超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1例盆腔肿瘤患者B超诊断符合的为777例,符合率为93.50%。831例盆腔肿瘤患者中共有249例恶性肿瘤,B超诊断符合的188例,符合率为75.50%。结论: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准确率较高,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野葛块根中葛根素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确定野葛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以及野葛藤蔓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时期的野葛块根及藤蔓葛根素含量.结果:野葛块根中葛根素动态积累有一定规律,葛根素含量以4-5年生块根最高,6年生块根含量降低;每年的11~12月块根中葛根素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当年生藤蔓含葛根素约1.4%.结论:野葛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采挖4年生块根为宜;此时藤蔓葛根素含量不低,值得作为提取葛根素的另一重要原料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介绍骨转移瘤的Na18F PET/CT显像,并比较其与Na18F PE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ECT显像对骨转移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15例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行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显像,将肉眼可见的骨骼热区记为转移、无法定性和非转移病灶,通过临床随访最终定性诊断为转移病灶、非转移病灶,比较3种检查方法探测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Na18F PET/CT和Na18F PET均检出全部168处病灶,99Tcm-MDP ECT探测到全部病灶的64.88%(109/168)。当无法定性的病灶被计入转移病灶时,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100%;99.17%、72.92%;66.67%、39.58%。前两者与后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8、χ2=8.2、χ2=18.0、χ2=25.4,P均<0.05)。当无法定性的病灶被计入非转移病灶时,Na18F PET/CT、Na18F PET和99Tcm-MDP 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3.75%;93.33%、79.17%;57.50%、81.25%。PET/CT、PET较ECT灵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1、χ2=22.5,P均<0.05),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χ2=0.44,P均>0.05)。结论 Na18F PET/CT用于骨转移瘤显像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兼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索血清irisin水平与体脂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入组的厦门莲前社区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居民1204名,所有受试者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指标及血清irisin的测定,采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测定体脂率。数据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4名肥胖受试者中女性807例,男性397例,年龄(534-7)岁(35~65岁)。女性体脂率高于男性[(39±4)%比(26±4)%,t=-53.50,P〈0.05],女性血清irisin水平亦高于男性[8.9(4.7—17.2)比7.6(4.0~14.4)肛∥L,t=-2.87,P〈0.05]。按血清irisin水平对受试者进行三分位分层分析,发现不同的血清irisin组间体脂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3.63、4.88,趋势P均〈0.05)。对体脂率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随着体脂率的增加,血清irisin水平增加(F=3.33,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腰围、体力活动、血压、吸烟饮酒、TG、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后,体脂率每升高一个百分比,血清irisin水平则增加13%(OR=1.13,95%CI:1.01~1.25,X^2=4.83,P〈0.05)。结论在腹型肥胖人群中血清irisin水平与体脂率有关。  相似文献   
67.
2006年6月,我们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开展了消毒效果监测,在盖州某妇儿医院产科的氧气湿化瓶水(样品1)及某口腔诊所消毒器械浸泡液(样品2)内分别检出了铜绿假单胞菌。现将检测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结合短肽对胃肠道术后患者的肠道营养吸收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择期胃肠道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术后接受短肽肠内营养,观察组术后接受谷氨酰胺结合短肽肠内营养;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结果 肠内营养7天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CD3+、CD4+/CD8+、IgG及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胃肠道术后接受谷氨酰胺结合短肽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单用短肽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69.
兰科植物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栋  潘玲玲  周翔  万娜  吴亚芬  李斌 《中草药》2019,50(3):731-744
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兰科各属植物中,且大多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血糖、细胞毒性等生物活性。系统综述了兰科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植物分布、种类结构及药理作用,为兰科植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结构类型、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欧洲凤尾蕨Pteris cretica中蕨素类化学成分。方法结合蕨素UV特征吸收及MSn裂解规律,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C18半制备柱等多种柱色谱进行蕨素类成分目标分离纯化,并应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欧洲凤尾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C14蕨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蕨素T(1)、(2S,3S)-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2)、(2R,3S)-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3)、(2S)-蕨素B 14-O-β-葡萄糖苷(4)、6-(1,2-二羟乙基)-2,5,7-三甲基-1-茚-1(5)、(2R,3S)-蕨素C(6)、(2S,3S)-蕨素C(7)、(2S)-蕨素P(8)、(2R,3S)-蕨素S(9)、(2S,3S)-蕨素S(10)、(2R,3S)-蕨素Q(11)、(2S,3S)-蕨素Q(12)、(2S,3S)-蕨素C 14-O-β-D-葡萄糖苷(13)、(2R,3S)-蕨素C 14-O-β-D-葡萄糖苷(14)、(2S,3S)-蕨素S 14-O-β-D-葡萄糖苷(15)、脱氢蕨素B(16)、(2R,3S)-蕨素Q 3-O-β-D-葡萄糖苷(17)、(2S,3S)-蕨素Q3-O-β-D-葡萄糖苷(18)、(2S,3S)-蕨素T14-O-β-D-葡萄糖苷(19)。结论化合物2~5、10、11、14~19为首次从欧洲凤尾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