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稀土掺杂对纳米TiO2薄膜微结构及其抗凝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均匀的TiO2薄膜及稀土掺杂TiO2薄膜。通过掺入不同稀土元素及浓度,利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材料表征方法,研究了掺杂稀土元素对TiO2薄膜微结构、成分、形貌及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薄膜中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能细化TiO2晶粒,薄膜的亲水性明显提高。血小板粘附实验和动态凝血实验表明:掺杂稀土有利于改善TiO2薄膜的抗凝血性能,适当的掺杂量能使薄膜的血液相容性得到优化。分析了稀土元素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2.
聚氨酯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2、4-甲苯二异氰酯酯(TDI)作偶联剂在聚氨酯(PU)片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酯(PHEMA),以得到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方法 先用TDI活化PU表面,生成PU-NCO衍生物,然后PHEMA中的-OH再和PU-NCO上的-NCO起反应生成PU-PHEMA。用拉力机测定材料的抗张强度,并进行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 与PU相比,在PU表面接枝PHEMA后,材料的抗张强度基本不变,粘附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变形也小。结论 PU-PHEMA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血液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83.
本文报道了由亮氨酸-谷氨苄酯共聚物制备的18-甲基炔诺酮缓释微球。研究表明,载体聚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性有显著的影响;该缓释系统体外释药规律基本符合Higuchi 方程式,释药量和释药速度取决于载体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球球径。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γ-羧基的苄基保护.与光气-甲苯液反应制备谷氨酸苄酯的N-羧酸酐(NCA).均聚得聚谷氨酸节酯(PBLG),然后由2-氨基乙醇胺解得水溶性的聚[N-(2-羟乙基)-L-谷酰胺](PHEG),并对其进行了UV、IR、分子量、羟基含量的表征。  相似文献   
85.
 【目的】采用嵌段共聚法将聚乙二醇(PEG)引入聚谷氨酸苄酯(PBLG)得到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两亲嵌段共聚物(PBLG-PEG-PBLG,缩写为GEG),研究引入PEG对GEG膜表面细菌黏附性的影响。【方法】以端氨基聚乙二醇引发谷氨酸苄酯N-羧酸酐开环聚合得到GEG,用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表面接触角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将聚合物膜悬浮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悬液孵育24h.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在聚合物表面黏附的情况。【结果】端氨基聚乙二醇能引发谷氨酸苄酯N-羧酸酐开环聚合形成嵌段共聚物;引入PEG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减少了细菌在共聚物表面的黏附:PEG嵌段在共聚物中的含量越高,材料表面接触角越小,黏附的细菌越少。【结论】将PEG引入PBLG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细菌黏附。这种嵌段共聚物在组织工程和药学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两性霉素B长循环纳米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PEG-PBLG)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其是否具有长循环特性。方法透析法制备AmB/PEG-PBLG纳米粒,测定其粒径,表面形态,临界聚集浓度,载药量和体内分布。结果PEG-PBLG纳米粒呈球形且分散性良好,临界聚集浓度远低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材料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83.3,106.6和294.6nm,载药量为26.31%~32.46%。AmB/PEG-PBLG纳米粒在肾组织中的浓度远低于AmB注射液。粒径为83.3nmAmB/PEG-PBLG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为AmB的2倍,半衰期为AmB的2.6倍,而粒径为294.6nm的载药纳米粒药-时曲线下面积小于AmB。结论AmB/PEG-PBLG纳米粒能减少AmB在肾脏中分布,且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粒能有效延长在体内循环的时间。  相似文献   
87.
通过聚谷氨酸苄酯部分氨解的方法制备谷氨酸苄酯-羟乙谷氨酰胺共聚物,氨解时间越长,共聚物中羟乙谷氨酰胺含量越大,氨解后样品具有更高的亲水性,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有明显的减少,当共聚物中羟乙谷氨酰胺含量为0.133(摩尔分数)时,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为最小,所有共聚物的抗凝血性能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非病毒基因载体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聚-L-赖氨酸(PLL)共聚物的组成在体外介导基因传递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不同量MPEG的MPEG-PLL共聚物,与DNA形成复合物.测定MPEG-PLL/DNA复合物的粒径、Zeta电位,并进行凝胶阻滞分析,观察其对Hela细胞的毒性和转染率.结果 MPEG侧链并未...  相似文献   
89.
[目的]设计小径人工血管的径向顺应性测量的方法和装置.[方法]由激光测微器、压力传感器、A/D卡、微电脑和脉动循环回路等部件制成血管顺应性测定装置,血管外径信号由激光测微器记录,内腔压力信号由压力传感器记录,经A/D转换和微电脑处理,两者的波形和数值均在显示器上实时和同步显示.[结果]该装置的压力测量范围0~300 mmHg,分辨率0.015 mmHg,直径测量范围0~9 mm,分辨率0.005 mm,对各种尺寸和性质的人工血管的径向顺应性的测量结果表明,能满足使用要求.[结论]该装置和方法可测量内径2~4mm,顺应性大于1.0×10-2·%/mmHg的各种规格小径人工血管的径向顺应性,是小径人工血管性能研究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90.
背景:目前,小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缺乏内皮细胞衬里和抗血栓特性,长期通畅率低。有研究尝试用成熟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以增强其抗血栓能力,以提高长期通畅率,但由于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存在的缺陷,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临床上亟需寻找合适的种子细胞及血管支架材料,改善小径人工血管移植长期通畅率低这一现状。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并种植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健康志愿者成人骨髓(n=7)约10mL。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形态学变化。②免疫组化VWF和CD34抗体染色结果。③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祖细胞的黏附生长状态。结果: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②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②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在体外能将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而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在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上黏附生长状态良好,提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