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外科手术实验课带教中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外科手术实验课教学中由于存在师生互动性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早期输血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输血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对骨折患者的输血量进行预测,指导临床早期对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的救治,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研究5年间我院收治的9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年龄40.7岁)输血量、ISS评分、伴发损伤、住院时间、死亡率等与骨折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3型骨折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与输血量、ISS、死亡率等,各组之间具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患者平均输血量为912ml,其中C组平均输血2200ml。ISS评分平均为18.4,其中C组为28.7。死亡率平均为5.2%,C组平均为19.0%。并且骨折的3组分类的伴发损伤之间也有统计学上差别。结论:Tile骨折分类方法能对骨盆骨折患者输血量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折类型越严重,患者早期复苏时的输血量就越多,伴发胸腹部损伤的机会和ISS评分也增加。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颈胸段脊柱在模拟溶骨性肿瘤破坏的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为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新鲜冷藏人体尸体脊柱标本(C7~T2),胸椎带有肋椎关节,分别进行完整标本和模拟颈胸段脊柱肿瘤溶骨性破坏状态时的生物力学测试。测试肿瘤破坏椎体面积的大小(完整标本,30%、40%、50%和90%的面积破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椎体破坏面积从完整标本,30%、40%、50%和90%的面积破坏时,其屈服载荷分别为3549±254N、3203±223N、2822±182N、2707±174N和2510±176N。刚度分别从正常完整标本的910±210(N/mm),下降至781±90(N/mm)、664±60(N/mm)、585±40(N/mm)和482±30(N/mm)。T1椎体破坏面积在30%和40%时的屈服载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椎体破坏面积大小与椎体屈服载荷呈线性关系。颈胸段T1椎体在破坏面积达40%后,因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椎体塌陷骨折和节段不稳,可作为外科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锁定接骨钢板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肱骨近端粉碎骨折临床上较常见,自2003年1月~2004年3月笔者采用AO近端锁定肱骨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0例,取得初步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 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 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 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36.
1998年 2月~ 1999年 12月的间 ,全髋置换术 15 3例中术后早期发生关节脱位 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例发生术后脱位的病人中男 2例 ,女 3例 ,平均 6 2 6岁。术前诊断 :股骨颈骨折 3例 ,股骨头坏死 1例 ,骨性关节炎 1例 ;脱位时间 :术后 4~ 10周 ,平均 7 8周 ,均为后脱位 ;根据Do脱位分类 :体位性 3例 ,肌力失衡 2例 ;保守治疗 3例 ;手术治疗 2例。对脱位病人的X线片进行评估 :①测定假体髋臼的前倾角和倾斜角。倾斜角正常为40°± 10°。前倾角正常为 15°± 10°。②测出两侧小粗隆到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 ,如术侧较正常侧减少超…  相似文献   
37.
颈椎脊髓损伤围手术期的呼吸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颈椎脊髓损伤围手术期的呼吸管理 ,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保障。方法 本组共有 12 6例颈椎脊髓损伤病人 ,其中男 94例 ,女 32例 ,颈椎骨折脱位 84例、颈椎过伸伤 3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12例 ,年龄 18~ 78岁 ,平均40 . 2岁。前路手术治疗 98例 ,后路手术 10例 ,前后路联合手术 18例。气管切开 8例 ,气管插管机械呼吸 6例 ,合并呼吸道感染 2 6例。结果 随访半个月~ 10个月 ,呼吸功能完全恢复者 12 4例 ,2例死亡。结论 颈椎脊髓损伤围手术期呼吸管理是颈椎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只有积极和合理的管理 ,才能为临床治愈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住院号尾数单号、双号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健康宣教及疼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非药物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术后的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_两组术后12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P均〈O.01;两组术后2周及3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P〈O.01、P=0.424。结论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为骨移植替代物进行脊柱融合的效果。[方法]60只兔子分四组进行胸椎后路融合:Ⅰ组(组织工程化骨即β—TCP复合BMSCs),Ⅱ组(β—TCP+自体红骨髓),Ⅲ组(单纯β—TCP),Ⅳ组(自体髂骨)。术后12周处死其余动物进行放射学、手工力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从影像学和手工力学比较,Ⅰ组的融合率高于Ⅱ、Ⅲ、Ⅳ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上,Ⅰ组新骨形成量较多,陶瓷微孔内部充满新生骨;Ⅱ组骨小梁形成量较Ⅰ组少,为新生骨与纤维组织混杂;Ⅲ组陶瓷骨颗粒微孔内多为结缔组织,新生骨的量少,只见少量新生骨贴附于陶瓷骨表面;Ⅳ组在椎板与移植骨的交界处有稀疏的新生骨小梁形成。[结论]β—TCP复合BMSCs是脊柱融合自体骨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40.
全部与周边终板保留颈椎前路融合术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处理终板的方法对颈椎前路术后维持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的恢复和维持以及骨融合率的作用。方法:29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颈前路融合术中采用去除中央终板、保留周边终板(A组)和保留全部终板、未行中央终板去除(B组)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两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生理曲度的维持及椎间融合率及骨融合速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的维持,融合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是A组的椎间融合速度明显快于B组。两组全部获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A组为10(8~14)周,B组为12(10~22)周。结论:植骨块沉陷是导致术后椎间融合高度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地去除部分中央终板对内植物或植骨块的承受轴向应力的影响不大,同时能促进植骨块的融合,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