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考察止颤颗粒制剂原料的物理特性,优选止颤颗粒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用粉体综合测试仪、激光粒度分布仪等测定止颤颗粒制剂原料的休止角、压缩度、含水量及黏聚力等;以颗粒成型率、脆碎度和外观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筛选止颤颗粒最佳辅料与最佳制粒工艺参数。结果:制剂原料的休止角31°,黏聚力1.36 kpa,压缩度33.96%,含水量4.84%,粒径分布37.96μm;最佳处方组成为84.0%浸膏粉,1.0%硬脂酸镁,0.7%三氯蔗糖,0.5%红茶香精,13.8%糊精;干法制粒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平转速30 r.min-1,辊轮转速5 r.min-1,辊轮压力5 MPa。结论:制剂原料的物理特性研究可指导干法制粒制剂处方的筛选;所制得的颗粒载药量高、成型率较高、外观好、口感好,优选的干法制粒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2.
大川芎方中天麻效应组分的体内移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借鉴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探讨大川芎方中天麻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有效、全面地控制大川芎方及其制剂的质量奠定基础.方法:通过HPLC指纹图谱,比较空白血浆与含药血浆,空白脑脊液与含药脑脊液的成分异同,确定天麻效应组分的体内移行成分,并应用HPLC-DAD-MSn分析技术推测移行成分的化学结构.结果:灌胃大川芎方效应组分后,血浆中较明显来源于天麻效应组分的色谱峰有2个,经推断分别为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类成分;而脑脊液中未明显检测到来源于天麻效应组分的色谱峰.结论:天麻体内移行成分研究有助于阐明其效应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从有效成分及效应组分含量层面探讨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药剂学环节变化,为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建立芍药甘草复方中有效成分及效应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采用HPLC法同步测定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和单煎合并液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种煎煮液中效应组分芍药总苷、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含量。结果:各有效成分与效应组分含量差异均5%,说明配伍前后从有效成分层面到效应组分层面均无差异。结论: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体外主要成分的药剂学环节无变化,为相使配伍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4.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引领产业革命的时代,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必然也需要拥抱新兴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诊疗服务新模式,研究开发支撑新模式的关键技术,对提升中医临床疗效、有效提高百姓就医的可及性和便捷性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概述中医现有诊疗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中医传统诊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与AI背景下中医药诊疗服务新模式的设想,并介绍课题组在中医AI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及个性化中药智造技术两个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创新中医药诊疗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索中药粉体的物理性质加和性特征,采用欧氏距离比推测出难粉碎的油性中药物料苦杏仁的粉体学物理性质.方法:以山药、益母草、煅牡蛎、党参、苦杏仁为粉性料、纤维性料、脆性料、糖性料、油性料的代表性物料,将上述中药细粉按照一定的比例两两混合,得到26份单味或混合中药的粉体,测定26份中药粉体的堆密度、吸水率、最大转矩力等...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大幅加快,患者对中药学服务的需求和质量不断提高。临方制剂作为中成药、汤药、配方颗粒等现有中药制剂应用形式的重要补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当前临方制剂主要以手工生产、半机械化生产为主,生产过程控制整体水平不高,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临方制剂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研发临方制剂的核心技术和智能设备,推进临方制剂与智能制造相融合,是临方制剂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该文概述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特点,总结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技术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概况,并基于“中药物料智能分类-处方和工艺智能决策-在线控制与智能生产”中药临方制剂创新研发模式,介绍了研究团队在中药临方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实践与成果,提出了中药临方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为中药临方制剂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7.
中药浸膏作为中药制剂的重要中间体,其干燥效果直接影响制剂后续的生产过程,因而其是影响最终的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满足中药临方制剂“高载药、时效性及工艺简便”的要求,该研究探索了进程管理的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在中药临方浸膏干燥中的应用研究。对5种辅料及40个中药处方进行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影响因素考察。以干燥的可行性、干燥速率、干燥时间以及干膏状态为指标,考察微波真空干燥的进料要求;以干燥后干膏状态为评价指标,对3种干燥程序组(A、B、C)进行对比研究,获得最优干燥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干燥最优进料条件为料层厚度2 cm;优选干燥方法为C组程序(共7个干燥进程),以进程管理的策略解决了微波干燥易焦糊的问题,同时发现微波干燥程序中的预设干浸膏含水率应在4%~5%,可以获得质量均一,干燥完全,且没有焦糊的中药干浸膏。该研究为微波干燥在中药临方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中药临方制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8.
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处方水煎液需要经过受热浓缩与辅料或者饮片细粉混合制备软材。而部分中药成分受热易分解或转化,因此,为了减少处方中热不稳定活性成分的损失,优选中药临方浓缩水丸的制备工艺,该研究以苓桂术甘方、小承气方、散偏方、小儿七星方、逍遥方5个含有热不稳定成分中药的复方为模型处方,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建立的2种临方浓缩水丸制备技术,分别制备全浸膏浓缩水丸以及零辅料浓缩水丸,进行特征图谱表征,并与全方水煎液特征图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个模型处方的零辅料浓缩水丸的特征图谱与全方水煎液接近,其特征峰的数量及峰面积均高于全浸膏浓缩水丸,且部分峰的峰面积高于全方水煎液。提示当处方中含有热不稳定成分的中药时,优先选择“药辅合一”的工艺制备零辅料临方浓缩水丸,以便更大程度地保留热不稳定成分,为后续中药临方丸剂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初步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新型缓释材料及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三七总皂苷缓释片.方法以人参皂苷Rg1和Rb1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考察辅料对缓释作用的影响,并优化处方.结果选择乙基纤维素(EC)为缓释部分的辅料,并以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速释部分的辅料.结论初步实现了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建立瓜蒌皮药材及其注射液中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比色法。结果 :精氨酸在 0 10 0 0 8mg~0 5 0 0 4 0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 98 76 % ,RSD =1 88% ,结论 :本方法简便易行 ,重复性好 ,可作为瓜蒌皮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