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复方刺蒺藜苷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通过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等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蔗糖溶液消耗量减少:敞箱实验中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有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粪便粒数均有增加。情绪性行为得分增加。复方刺蒺藜苷和氟西汀可改善大鼠行为学变化。结论复方刺蒺藜苷能明显改善抑郁动物的各项行为学指标.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白松片(Baisong tablet,BST)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囊泡纤夫蛋白(synaptotagmin,SYT)、突触融素(synaptophysin,SYN)的影响。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8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对照组、氟西汀对照组及白松片试验组,每组7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SYT和SYN在海马区域的分布以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原位杂交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白松片组大鼠海马SYT mRNA,SY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突触可塑性下降。白松片能上调SYT,SYN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究芪灵扶正清解颗粒是否调控P53/AMPK信号通路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方法 (1)使用不同浓度芪灵扶正清解颗粒培养液培养HepG2细胞,CCK-8法筛选其最佳干预浓度;(2)将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Fer-1组、芪灵组、Fer-1+芪灵组;(3)透射电镜观察HepG2细胞线粒体形态;(4)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含量;(5)生化法检测Fe2+含量;(6)免疫荧光检测P53、Slc7a11、Gpx4蛋白表达;(7)荧光定量PCR测定P53、Ampk、Gpx4mRNA水平;(8)蛋白印迹法检测Ampk、p-Ampk、P53、Beclin1、Acsl4、Slc7a11、Gpx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芪灵扶正清解颗粒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以5mg/ml浓度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2)与空白组及Fer-1+芪灵组比较,芪灵组ROS和Fe2+均升高(P<0.05),Ampk、p-Ampk、P53、Beclin1、Acsl4蛋白、ACSL4、P53mRNA表达水平及P53荧光信号强度升高(P<0....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温中健脾立法的复方中药治疗高寒地区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给予经验方(人参、白术、肉桂、砂仁、连翘、枳壳、厚朴、当归、山药、炙甘草)治疗,对照组口服抗癌平丸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61.90%),有效12例(28.57%),无效4例(9.52%),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22例(50%),有效16例(36.36%),无效6例(13.64%),总有效率为8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黑龙江省地处高寒,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寒型居多,治以温中健脾和胃可改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减轻活动性炎症及肠化和非典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对防治胃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5.
杜建(1941年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原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2007年获得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02年获得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福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6.
刺蒺藜苷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刺蒺藜苷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采用慢性应激加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通过敞箱实验等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BrdU标记海马齿状回阳性细胞反映神经发生.结果: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体重增长缓慢(41.00±11.43g);蔗糖溶液消耗量减少(7.15±3.18g);敞箱实验中水平穿越格数(17.00±9.04格)、竖立次数(6.90±4.75次)、理毛时间有减少(4.56±1.71s),中央格停留时间(4.38±0.92s)、粪便粒数(9.34±3.01粒)均有增加.刺蒺藜苷和氟西汀可改善大鼠行为学变化,增加BrdU阳性细胞数(刺蒺藜苷1组10.23±3.81个;刺蒺藜苷2组10.92±2.16个;氟西汀组11.46±2.94个).结论:刺蒺藜苷能明显改善抑郁动物的各项行为学指标,促进海马神经元发生,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7.
康欣胶囊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康欣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回访2000-2005年入选的福州地区血管性痴呆患者,根据原分组统计生存情况,并用量表评分和ET、NO、HCY、性激素检测.在体检中心选择相应年龄段无严重痰患老人20名作为正常组.结果 正式回访46人,其中治疗组25人,对照组21人;MMSE、ADL量表评分治疗组为(21.5±4.83)、(29.6±10.67),对照组为(20.8±3.10)、(28.1±7.01),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肾虚血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存在高ET、高HCY、低NO的现象;经康欣胶囊治疗后,治疗组ET、HCY显著低于对照组,N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性激素水平较同年龄段人群为低,但康欣胶囊治疗组男性睾酮、女性雌二醇较对照组为高(P<0.05).结论 康欣胶囊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肾虚血疼证候,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和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降压改良法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模型,比较两种造模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并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改良组存活率(73.33%)与2VO组存活率(46.67%)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2VO组和改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明显减少(P〈0.05)。2VO组与改良组比较,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区域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降压改良法是较理想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患者雌二醇(E2)、睾酮(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VD的关系及中药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病患者70例,与正常对照组进行E2、T水平比较;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女性VD患者血清E2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男性VD患者血清E2、E2/T高于正常组,血清T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男、女治疗组治疗前后E2值、E2/T值及男性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0%。结论VD患者存在性激素异常.通过补肾调节性激素是防治V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测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白松片的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松片组、氟西汀组,采用连续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探讨白松片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NTF、CNT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白松片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NT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神经元平均灰度值降低,其中CA1区(105.14±7.21),CA3区(104.47±6.05),DG区(108.18±7.56);CNTFmRNA杂交阳性信号增加,神经元平均灰度值降低,其中CA1区(182.14±12.68),CA3区(176.82±11.12),DG区(175.98±12.1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白松片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NTF、CNTF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