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02篇 |
免费 | 598篇 |
国内免费 | 3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4篇 |
儿科学 | 105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647篇 |
口腔科学 | 175篇 |
临床医学 | 1489篇 |
内科学 | 935篇 |
皮肤病学 | 101篇 |
神经病学 | 546篇 |
特种医学 | 38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138篇 |
综合类 | 3049篇 |
预防医学 | 1415篇 |
眼科学 | 104篇 |
药学 | 1137篇 |
34篇 | |
中国医学 | 959篇 |
肿瘤学 | 2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286篇 |
2022年 | 315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248篇 |
2018年 | 244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515篇 |
2013年 | 515篇 |
2012年 | 593篇 |
2011年 | 603篇 |
2010年 | 558篇 |
2009年 | 609篇 |
2008年 | 572篇 |
2007年 | 573篇 |
2006年 | 554篇 |
2005年 | 532篇 |
2004年 | 465篇 |
2003年 | 422篇 |
2002年 | 383篇 |
2001年 | 425篇 |
2000年 | 385篇 |
1999年 | 309篇 |
1998年 | 265篇 |
1997年 | 215篇 |
1996年 | 191篇 |
1995年 | 212篇 |
1994年 | 181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48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19篇 |
1989年 | 119篇 |
1988年 | 85篇 |
1987年 | 83篇 |
1986年 | 68篇 |
1985年 | 76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51篇 |
1982年 | 49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25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0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期发生单侧输尿管梗阻后,梗阻侧肾脏的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对孕75~85天的胎羊实行手术造成其单侧输尿管不完全性梗阻,在术后不同时期,取双侧肾脏(对侧肾脏作为对照),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和分子学(PAX2和VEGF的表达)的检测。结果〓梗阻侧肾脏,表现为皮质变薄,皮质囊性改变、间质纤维化、肾小球数目减少;PAX2表达显著升高,而VEGF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在胎羊模型中,输尿管发生梗阻后,梗阻侧肾脏随之而来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汪凤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6,(4)
本文作者测定了34例儿童脾切除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浓度。脾切除病人中重型地中海贫血15例,镰状细胞贫血4例,外伤性脾破裂15例(其中10例随访1年,5例随访两年)。对照组为15名年龄相当的健康儿童。所有病儿手术时年龄是2—13岁,术前和术后1、3、6、12、18和24个月时分别测定Ig,其中有7例血液病人测定至术后24和36个月。外伤切脾术前的Ig水平显然不能得到,则采用对照组的Ig值。Ig测定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扩散 相似文献
13.
14.
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单个供血者血小板(single-donor pialelet,SDP)不仅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和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机会,而且具有均一的免疫学特性[1],因此国内外对其需求量逐年增加。尽管如此,迄今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指征尚未有共同认可的具体标准,有些输注得不到预期效果,血小板消耗增加的机制尚不明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2]。笔者对120名接受过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各类患者进行临床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观察。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120名各类患者取自红河州第一医院等7家县级以上… 相似文献
15.
16.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已在肝癌诊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基于CT图像的肝癌病灶分割也在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人工分割可能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点,因此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对CT图像中肝癌病灶的准确、自动分割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基于CT图像的肝癌病灶自动分割的进展予以综述,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各种分割方法,以便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目前肝癌CT分割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5.5 cm^3.0 cm×7.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3~26个月,观察皮瓣的质地、外观、感觉及手指功能情况。结果11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质地好,未见明显臃肿,皮色与受区相近,两点辨别觉8~12 mm,平均10 mm。供区只留线性瘢痕。结论采用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增加了皮瓣的切取范围,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简便,成活率高,色泽和质地与受区相近,手指功能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手指较大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基层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对血电解质及检验值其临床意义的认知现状,探讨护理人员掌握辅助检查知识的重要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87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名护士对血电解质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的知晓率分别为56.32%、49.42%;79.31%的护士认为正确解读检验报告应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77.01%的护士认为须加强检验知识的学习及培训,64.37%的护士认为知晓检验结果在健康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4.88%的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关心过血电解质检验报告。结论基层医院须护理人员对血电解质检验值及临床意义的认知较低,须加强培训,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慢性咳嗽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治疗组给予加味四逆散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奥美拉唑胶囊,硫糖铝悬液,吗丁啉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胃镜检查,24h食管p H值监测,食管测压[食管测压(LESP)、食管下端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下端蠕动幅度]等。结果:2组治疗后LESP、LESL、食管体下端蠕动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胃镜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8.2%,对照组8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慢性咳嗽有着积极的作用,保护了食管黏膜,促进炎症的修复,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