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9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42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观察芪参肠泰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院门诊和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均常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栓每次1.0 g,每日4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次1.0 g,每日2次.治疗组30例口服芪参肠泰肠溶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对照组30例采用芪参肠泰方(由黄芪、白术、太子参、山药、鸡内金、白花蛇舌草、苍术、土茯苓、五倍子、诃子、白及、云南白药、乌药组成)保留灌肠,每日1剂,每次150 mL,每日2次.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药物,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3.33%;对照组完全缓解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0.00%.2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肠泰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既保持了灌肠使用原有的制剂学优点和原有方药的疗效,又避免了药物对其他吸收系统造成的不良反应及酶系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且安全、使用方便、易于携带. 相似文献
82.
日本血吸虫31/32kDa分子抗原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与现场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基于纯化的日本血吸虫31/32kDa分子抗原,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简便、快速诊断血吸虫病的试剂盒。方法采用Chappell方法分离纯化Sj31/32kDa抗原并建立快速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并以肺吸虫病人、肝吸虫病人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平行对照。结果血吸虫病人457例,阳性检出率为94.3%,67例肺吸虫病人及76例肝吸虫病人血清均未出现明显交叉反应,正常人群假阳性率为1%。结论提示采用纯化的优势诊断抗原分子建立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有较好的现场应用潜能,且具有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与细菌及病毒感染、食物过敏、血管病变、免疫、遗传、营养不良及精神因素有关,目前尚未有有效治疗方法。我院从1998年至2003年,运用自拟肠康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64例患者中,门诊24例,住院40例;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为3个月至16年,平均4.24年;36例为慢性复发型,20例为慢性持续性,8例为暴发型。大便镜检均有红、白细胞,经细菌培养及查找寄生虫均无阿米巴滋养体及病原体发现,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 相似文献
84.
85.
86.
摘要 本文概述了糖蛋白在血吸虫病疫苗研究中的进展,主要阐述了糖蛋白的一般特性、免疫学特征及几种与血吸虫疫苗相关的糖蛋白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提取小鼠脾细胞,制成一定浓度细胞悬液.实验分3组:对照组、伴刀豆球蛋白(Con A)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设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等4组水提取物.每组设低、中、高剂量组,浓度依次为2.5 μg/ml、5.0μg/ml和10.0μg/ml,对照组加相同浓度的完全培养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再加入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出各实验组570 nm波长的吸光度A值,运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此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吉氏染色法对各组淋巴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通过其细胞体积、胞核及胞浆等的变化判断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卵鞘、若虫、雌虫和雄虫的水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若虫中剂量组和雌虫中、高剂量组A值依次为0.362±0.033、0.333±0.088、0.354±0.039,与对照组(0.231±0.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内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学改变与A值变化一致. 结论黑胸大蠊若虫和雌虫水提取物在一定浓度时有促进离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超微结构和免疫电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深入了解抗卵胚免疫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电镜方法,研究日本血吸虫卵及其肉芽肿反应超微结构,并对成熟虫卵及未成熟虫卵进行透射电镜和免疫电镜比较观察。结果 进一步证实日本血吸虫宙表面布满网络状纤丝和微棘状突起。成熟虫行毛微管呈现典型的9+2结构。肉芽肿瘤细胞形态超微结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功能活跃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HBsAg(-)/HBeAg( )/HBcAb( )/preS1Ag( )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异源双链分析(HA)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其母亲及参考序列HBV 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其母亲HBV 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经SSCP、HA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两者HBV S基因多态性不明显,同源性为99.82%.与其母亲或参考序列(AF411409)比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在第353位由野生型的C变为A,从而使HBsAg 118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赖氨酸(aa118T→K).结论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所感染的HBV在HBsAg第118位氨基酸上错义突变(T→K),改变了HBsAg的空间结构和抗原性,影响了HBsAg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90.
应用KLH-ELISA及KLH-IHA诊断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经证明,日本血吸虫尾蚴及虫卵具有与钥孔(虫戚)血兰蛋白(Keyhole Limpet Haemocyanin,KLH)的共同抗原决定簇。抗KLH血清能引起尾蚴膜反应(CHR),但不引起环卵沉淀反应(COP)。本文试用KLH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并与常规使用的SEA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