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483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71篇
中国医学   122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针刺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5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涌泉和厉兑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伤后1、2、3、5、7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达高峰,3 d开始下降,5 d进一步下降,7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②治疗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下降,3 d继续下降,5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③治疗组伤后2、3、5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42.
脑卒中在中老年群体中是多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我科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命体征均稳定,意识未出现模糊。且通过头颅CT、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技术早期修复Ⅰ型锤状指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30例Ⅰ型锤状指畸形在放大 3~4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实施手术,显露伸指肌腱,用1枚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远侧指间关节(DIP)于10°~15°过伸位,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用7/0无损伤线做间断水平褥式缝合,使近侧伸肌腱末端与远侧肌腱断端靠拢.术后用支具保持DIP过伸、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位,4周去除支具,6周拔出克氏针,指导患者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按 Dargan功能评定法:优21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3%,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发生,无明显肿胀、疼痛等,畸形矫正并DIP活动改善.结论 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局部创伤小,组织辨别清晰,断端吻合精准,能最大程度恢复肌腱的解剖形态,有利于肌腱血运的建立,促进愈合,减少缝合处的异物和对局部的刺激,防止皮肤坏死,减轻术后粘连和远节背侧肿胀程度等,是治疗Ⅰ型锤状指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4.
45.
焦承玖 《中外医疗》2014,(19):159-160
目的 分析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方法 。方法 124例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积极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并配合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及自我管理水平,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冻应激性胃溃疡大鼠一氧化氮、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方法分析胃窦、胃体粘膜和血液中NO、DA和NE含量在电针前后的变化,随机分为四组:应激性胃溃疡组、应激后电针组、先电针后应激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血清NO含量(x±s,578±149μmol/L)比对照组(1330±275)非常显著下降,P<001;胃窦粘膜DA含量显著下降(331±067vs678±465),P<005,胃体粘膜DA呈增高趋势.②电针足三里穴引起应激性胃溃疡大鼠NO水平回升(791±111),与应激组相比,P<001.电针引起胃窦和胃体粘膜DA及NE含量改变,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原降低者上升、原升高者下降,分别与应激组相比,均为P<001.结论电针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它是通过针刺对DA和NE的双向调节,发挥了DA的调控作用,影响NE的水平,通过NO参与的舒血管作用,调节血流量、增强粘膜防御能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软组织及神经缺损的皮瓣存活优良率和感觉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应用带桡神经浅支转位的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修复示指掌侧皮肤缺损27例,术后全部随访3个月~2 a,观察皮瓣出现远端坏死、血管危像的频率及感觉恢复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修复后27例皮瓣、供区游离植皮全部存活,随访皮瓣外观良好、质地佳、感觉恢复满意,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8~10.2 mm,平均9 mm。结论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瓣对于合并肌腱外露的示指软组织缺损,皮瓣易切取,血供稳定,对肢体损伤小,可缩短病人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48.
作者检测43例NIDDM患者的LPO等显示:LPO、BG、TG、TC、LDL和APOB显著升高;SOD、CAT、GSH-Px、Se-GSH-Px及HDL显著降低,LPO与SOD、CAT、GSH-Px、Se-GSH-Px、HDL和APOAI负相关,与TG、TC和LDL正相关;SOD与BG负相关,提示NIDDM患者LPO升高可能与其糖、脂代谢紊乱有关,LPO持续升高可能是导致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老年人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DEXA)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及髋部骨密度(BMD)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排除患有影响骨量的疾病及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后,选择60-89岁老年人260(其中男123人,女137人)例作为为研究对象。受检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胸腰段脊椎正侧位X线摄片,DEXA测定2-4腰椎(L2-4)椎体前后位和左髋部BMD(若左髋部发生过骨折或存有明显病变则改测右髋部),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L2-4 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0.01或P<0.05);老年女性除在65—69岁、85—89岁年龄组腰椎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0.01和P<0.05)外,其余各组则差异无显著性。按照WHO标准,以髋部、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在123例男性中,分别有19、6、5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在137例女性中,则分别有35、17、14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单以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所检出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均少于单以髋部BMD T评分为依据者(P<0.01)。结论 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其腰椎BMD T评分明显高于髋部,腰部BMD 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0.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并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非胰岛屿纱依赖型糖尿病(NIDDM)41例、NIDDM合并冠心病51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载脂蛋白B基因EcoR和XbaI酶切位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结果显示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在NIDDM组及NIDDM并冠心病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E等位基因频率在糖尿病患者显著升高,等位基因频率升高与NIDDM并发冠心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