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33.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末,椎弓根螺钉被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以来,经椎弓根固定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1]。椎弓根是三柱理论中较强的固定点,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把持力和三维控制力,能提高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固定和融合节段,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 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 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 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7.
患,女性,38岁,1年前测体温时,体温计被摔破并刺伤左手背,当时创口出血,疼痛,经简单包扎止血,口服抗生素后,创口皮肤愈合。半月后原创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经切开,内有脓性液排出,后经抗炎、换药2个月后,创口愈合,但创口周围出现肿胀,搔痒。近1月来,患手肿胀搔痒加重,来我院就诊,经拍片提示左手内有金属异物残留。建议手术切除治疗收住院。  相似文献   
38.
汤呈宣 《河北医药》2001,23(7):554-554
我院自 1997年 6月以来 ,采用上海于仲嘉教授改良设计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 60例 ,其中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 12例 ,现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 ,男 42例 ,女18例 ,年龄 7~ 5 8岁 ,平均 2 8.5岁。肱骨骨折 12例 ,胫腓骨骨折 46例 ,尺桡骨骨折2例 ,其中粉碎性骨折 2 4例 ,横型骨折 2 1例 ,斜型及螺旋型骨折 15例。开放型 2 5例、闭合型 3 5例。复位固定方式 ,开放性骨折伤口清创后复位 ,距骨折端 4cm安装支架固定螺钉。闭合性骨折采用小切口复位固定 ,粉碎性骨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 ,小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