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2 毫秒
51.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对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测定经25、50、100、200和400mg/L,不同浓度芦荟多糖作用后的人表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及NO的水平;对照组则用等体积的细胞培养液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芦荟多糖作用后,培养液中TGF-α、TGF-β1、IL-1β、IL-6、IL-8和TNF水平呈不同程度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随着芦荟多糖作用浓度的增加,其效应与剂量明显相关(P<0.01);而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下降(P<0.01),量-效关系明显(P<0.01)。结论芦荟多糖促进人表皮细胞分泌TGF-α、TGF-β1、IL-1β、IL-6、IL-8及TNF,而对NO释放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干预效果及作用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6-02有关川芎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检索词“Ulcerativecolitis,tetramethypyrazin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999-01/2005-12有关川芎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检索词“溃疡性结肠炎,川芎嗪”,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川芎嗪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0篇相关文献,其中17篇文章符合要求。资料综合:川芎嗪能抗炎症介质,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抗黏附分子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改善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因此有可能从清除自由基、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以及改善微循环功能等多方面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治疗作用、低副作用及良好应用开发前景的药物。结论:川芎嗪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以及改善微循环功能等多方面作用途径在理论上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可能,但该类药物更为精细的治疗靶点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卡片式的健康教育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卡,对1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在实施教育前及教育后的6个月,分别应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量表中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P-36)、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进行调查评分,分别比较患者的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变化。结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卡片式健康教育卡,进行连续性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后,在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有显著性差异p<0.05,肯定有明显焦虑和严重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由58.5%、11.8%降低到11.8%和3.9%。结论卡片式健康教育卡以其简要、重点、便于携带及信息传递的特点,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使患者能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及自我护理能力有明显提高,不同程度减轻了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4.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以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为评价标准)的相关性。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n=5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n=20)、非冠心病患者(NCHD组,n=23)的血清HCY水平,并分析其与冠心痛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NCHD组和S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A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N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外周血清HcY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97,P〈0.01),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46,P〈O.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患者,表明该指标可能与冠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相关;ACS患者血清HCY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进一步提示血清HCY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颈动脉Ⅰ型、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1β(TGF-1β)的表达,并探讨替米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雄性12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SHR)、替米沙坦低剂量组(T e lL)、替米沙坦高剂量组(T e lH),并设同周龄雄性的W KY大鼠为对照组(W KY,n=10),干预18周。观察各组大鼠收缩压(SBP)、免疫组化评估颈动脉Ⅰ型、Ⅲ型胶原及TGF-1β的表达。结果:(1)2周后T e lH组SBP明显低于SHR组(P<0.01),其降压作用持续至实验结束,而T e lL组SBP与SH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HR组颈动脉外膜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W KY组(P<0.01),T e lH、T e lL组颈动脉外膜Ⅰ型胶原的表达低于SHR组(P<0.05);(3)SHR组颈动脉外膜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低于W KY组(P<0.01),T e lH组颈动脉外膜Ⅲ型胶原的表达高于SHR组(P<0.01);(4)SHR组颈动脉中膜TGF-1β的IOD值明显低于W KY组(P<0.01),T e lH、T e lL组颈动脉中膜TGF-1β的IOD值高...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壁内小动脉的重构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选取12周龄雄性SHR大鼠10只为实验组(SHR组),以周龄、性别相配的WKY大鼠为对照组(WKY组,n=10).实验持续18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血压测定.取大鼠左心室组织切片行HE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双重染色(P/VB法),计算机辅助成像系统计算心肌壁内小动脉的血管壁面积(WA)、血管腔而积(LA)和血管壁面积百分比(%WA).α-SMA免疫组化染色识别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分别显示心肌壁内小动脉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结果 12周龄和30周龄SHR组收缩压(分别为172.00±9.78、200.50±14.15mmHg)明显高于WKY组(分别为123.40±5.10、116.30±9.38mmHg,P<0.01).SHR大鼠心肌壁内直径10~69μm小动脉的WA和%WA(分别为5061±951μm2,65.0%±4.7%)明显高于WKY组(分别为3 389±763μmH2,44.0%±4.5%,P<0.01),而LA(2 604±306μm2)显著低于WKY组(4 339±971μm2,P<0.01).SHR组心肌壁内小动脉增殖重构的部位在血管的中膜,增殖细胞表达α-SMA,提示其为VSMCs.SHR组心肌壁内小动脉中膜PI(52.79%±3.99%)明显高于WKY组(28.45%±1.87%),而AI(12.34%±2.92%)明显低于WKY组(31.69%±5.15%,P<0.01).结论 30周龄SHR大鼠心肌壁内小动脉中膜明显增厚,管腔变小,其机制可能与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凋亡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醛固酮对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新西兰白兔心肌成纤维细胞,将第三代心肌成纤维细胞分为醛固酮组(不同浓度)、醛固酮+螺内酯组和对照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代谢活性与DNA合成分别用WST-1试剂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醛固酮作用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WST-1与BrdU的OD值均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0.01);丽螺内酯+醛固酮组的WST-1与BrdU的OD值明显低于醛固酮组(P〈0.01)。结论:在体外,醛固酮能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而螺内酯抑制其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心力衰竭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282例老年心衰患者按美国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2001版分为A、B、C、D期4个亚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UA水平和NT—proBNP浓度。结果:心衰患者血UA、NT—proBN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分别〈0.05,〈0.01);其水平在心衰各亚组随心衰病变程度加重而显著升高(各组两两比较,P分别为〈0.05,〈0.0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心功能分期的老年心衰患者UA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401,P〈0.01)。结论:心衰患者血清尿酸和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衰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两者可联合作为评价老年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芦荟凝胶和芦荟粗多糖对大鼠烫伤创面组织中TNF-α、IL-1β及IL-8水平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和烧伤组(n=42)。在烧伤组大鼠背部造成4个面积约为7cm2的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外敷单层纱布浸润的50g/L芦荟粗多糖膏、100g/L芦荟凝胶膏、10g/L磺胺嘧啶银(SD-Ag)霜和等渗盐水。根据创面用药的不同,烧伤组又分为芦荟粗多糖组、芦荟凝胶组、SD-Ag组、等渗盐水(NS)组,并在伤后4、12、24、48h和7、14、21d应用ELISA法测定创面组织中TNF-α、IL-1β及IL-8水平。结果:烫伤后各组创面组织中TNF-α、IL-1β及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12、24和48h,芦荟粗多糖组和芦荟凝胶组创面组织中TNF-α水平低于SD-Ag组和NS组(P<0.05);伤后4h,12h,7d及21d,芦荟粗多糖组和芦荟凝胶组创面组织中IL-1β水平也低于SD-Ag组和NS组(P<0.05);伤后4h,12h及14d,芦荟粗多糖组创面组织中IL-8水平低于SD-Ag组和NS组(P<0.05);而芦荟粗多糖组与芦荟凝胶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芦荟粗多糖和芦荟凝胶均能有效减少烫伤创面组织中TNF-α、IL-1β及IL-8的释放,减轻创面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烧伤后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检测烧伤患者血中TNF、IL 6及IL 8水平。结果 :烧伤后血中TNF、IL 6及IL 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且持续时间较长 (4~ 5周 ) ,它们间呈正相关 (P <0 0 1) ;同时 ,IL 6与烧伤总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及预后判断 ,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