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应用多轴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6月,应用Numeloek Ⅱ型多轴锁定钢板治疗12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男6例,女6例;年龄34~64岁,平均48.2岁.左侧5例,右侧7例.陈旧性骨折1例,新鲜骨折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病程4 h~60 d,平均9 d 7 h.按AO/ASIF骨折分型:C1型4例,C2型5例,C3型3例.术前测量掌倾角-30~30°,平均-5°;尺偏角5~13°,平均7.70°桡骨短缩5~15 mm,平均9 mm.1例合并肘关节脱位,2例合并尺骨骨折,2例为多发伤.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9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8周,平均6.6周.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11例关节面平整,1例稍差.术后掌倾角0~15.,平均6.70°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5~15°,平均10.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短缩均完全纠正.腕关节活动度达健侧的55%~100%,握力达健侧的55%~90%.根据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7%.结论 多轴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牢固维持复位,提供锁定角度灵活性的同时并不增加内固定失效及复位丢失发生率,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健侧S1作为动力源神经修复1例骶丛撕脱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7年11月收治1例骨盆骨折伴左下肢功能障碍3个月患者,男性,10岁.术前检查:左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皮肤感觉麻木或缺失,左髋外展、左膝屈曲和足踝部活动丧失.X线片示左骶髂关节分离术后、左耻骨上下支骨折.椎管照影显示左侧L4~S1根部假性硬膜囊肿.肌电图检查提示骶丛神经损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骶丛神经探查+健侧S1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臀上神经和股二头肌肌支,左侧闭孔神经移位、腓总神经移植修复部分胫神经术.结果 该患者手术时间为5h,术中出血量约2000 mL,输血量为1600 mL.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4d右侧下肢髋外展、后伸、屈膝与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基本无影响,踝关节外翻稍减弱;足底、足趾外侧部分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4cm×12 cm;术后20 d,皮肤感觉减退面积约为2 cm×6 cm.术后18个月随访,右足底皮肤感觉减退区消失,感觉恢复正常,右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左侧髋关节外展、膝关节屈曲肌力达3级,踝关节功能无恢复.结论 利用S1作为新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可能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比较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螺钉或棒和可吸收线)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疗效。方法:采用2种张力带固定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骨端治疗33例肘内翻。可吸收张力带固定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24岁,平均16岁;术前内翻角为17°~34°,平均26°。金属张力带固定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2~22岁,平均14岁;术前内翻角为17°~40°,平均29°。根据术后畸形矫正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7个月。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可吸收张力带组优13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组优15例,良2例,差1例。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吸收张力带是固定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须Ⅱ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简单方便,降低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25.
浮膝损伤系指同侧肢体的股骨和胫骨同时发生骨折,使膝关节两侧力臂丧失完整性的一种高能量损伤.损伤较为严重,多为粉碎性骨折,且多为复合伤.笔者于2008年4月,收治1例浮膝损伤合并髌骨骨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骶丛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且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常伴有严重多发伤,常引起漏诊误诊,治疗最为困难,保守疗法效果欠佳。近年国内外学者在临床及动物实验方面对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神经修复做了很多有益尝试。该文就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并提示骶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修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7.
准冠状位CT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冠状位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踝关节骨折病例20例,均行X线、CT常规横轴位扫描及准冠状位扫描检查,比较三者的检查结果,评价CT准冠状位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检查中的作用。结果:X线片诊断漏诊3例,常规轴位CT扫描漏诊2例,踝关节准冠状位CT扫描对20例骨折均显示良好,尤其对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及有合并跟骨骨折者有明显优势。结论:踝关节准冠状位CT扫描技术能从近似冠状位角度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移位情况,能提高踝关节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直接吻合对腰神经根性断裂伤的作用,探讨影响吻合效果的原因.方法 成年SD大鼠共20只,随机分为吻合组和不吻合组(每组10只),另设吻合组右侧为吻合侧,左侧为健侧.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鼠进行行为学运动(BBB)评分;比较两组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湿重比和萎缩比;电镜检查吻合口远端神经生长情况;真蓝逆行示踪、肌电图检查以评价吻合的有效性,利用HE染色及TUNNEL法检测吻合术后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及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12周吻合组BBB评分[(15.00±1.68)分]均较不吻合组[(8.60±3.27)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5,P=0.001);两组肌肉湿重比、肌肉萎缩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不同肌肉间湿重比和萎缩比比较: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纤维镜下可见吻合后新生神经已通过吻合口.吻合组高于不吻合组,吻合组凋亡指数低于不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二头肌肌电图恢复率优于胫前肌、小腿三头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腰神经根性断裂伤原位直接吻合能恢复大鼠坐骨神经的部分功能,且能部分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吻合后神经纤维的丢失及神经生长速度慢于靶肌肉退变速度是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 取18只日本大耳白兔,致伤物为当量600 mg三硝基甲苯(TNT)炸药的电子雷管,根据雷管与皮肤致伤距离不同分为3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1 cm(A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2 cm(B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5 cm(C组),每组6只,以后正中线、右髂后上棘与股骨转子连线及右股骨转子水平连线形成一三角形区域,即骶丛在体表投影区域为致伤点,于距爆炸点10 cm处采集爆震波压力,通过压力公式转换成各组致伤压力,于致伤前、致伤即刻、致伤后1周3个时相点检测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评估动物的伤情,观察骶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 A、B、C组爆震伤压力平均分别为(413.25±8.09)、(51.34±1.03)、(3.61±7.50) MPa,致伤面积平均分别为(31.47±5.91)、(18.13±8.04)、(4.60±7.16) cm2,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肉眼下骶丛神经全部断裂,1周存活率为0;B组肉眼下骶丛神经挫伤,骶丛损伤症状明显,伤后即刻SLSEP消失,1周后无恢复,1周存活率为83.3%;C组仅伤及皮肤,未见骶丛损伤症状,伤后即刻、伤后1周SLSEP与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存活率为100%.结论 600 mg TNT炸药、致伤距离为2 cm,可形成典型的骶丛损伤,稳定性良好,且存活率高,可作为长期实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0.
江曦  陈晓武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553-2554
颞骨巨细胞瘤罕见,90%发生于右侧,原因不明,我院发现1例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左侧颞骨巨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