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近十年中医药在艾滋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药物开发、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 表明,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艾滋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2.
华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96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我国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方法 北京地坛医院收治共96例华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总结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变化及治疗情况.根据常规治疗要求、症状轻重及患者意愿,分为单纯奥司他韦治疗、中药加奥司他韦治疗、单纯中药治疗和未用药4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阴转时间和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 96例华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以单纯型为主,高发年龄为7~40岁.居前5位的多发症状为发热81例(84.4%)、咽痛75例(78.1%)、咳嗽64例(66.7%)、鼻塞40例(41.7%)、口渴23例(24.0%).阳性体征可见咽部充血47例(49.0%)和扁桃体肿大21例(21.9%),其中17岁以下扁桃体肿大者14例.在病毒核酸转阴方面,奥司他韦治疗组的转阴时间略短于其他各组.结论 96例华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较温和,用奥司他韦治疗后病毒核酸转阴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33.
病毒性肝炎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疾病。大多数病人经内科治疗是可以保持较好生存状态的。但也有部分病人经内科充分治疗效果不佳,或外科其他方法治疗预后很差,而需要行肝移植治疗才能挽救生命。肝移植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基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总结结核性葡萄膜炎矛盾反应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2020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结核性葡萄膜炎初始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矛盾反应者8例(10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平均随访(10.0±5.6)个月。主要指标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0±10.8)岁。8例患者中1例(12.5%)患活动性肺结核,6例(75.0%)可疑既往肺结核感染,1例(12.5%)无明确结核病史。矛盾反应发生于初始抗结核治疗后平均(0.9±0.3)个月(0.5~1.5个月)。其中脉络膜结核瘤2眼(20.0%),表现为瘤体扩大,表面视网膜脱离;全葡萄膜炎3眼(30%),表现为前房、玻璃体炎性反应加重,黄斑水肿加重;中间型葡萄膜炎2眼(20%),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加重;匐行样脉络膜炎3眼(30%),表现为眼底黄白色病灶增多、高自发荧光区域增多。所有患者在矛盾反应出现后在抗结核同时全身或局部加用糖皮质激素,炎性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结核性葡萄膜炎患者矛盾反应多发生于肺结核非活动期初始抗结核治疗1个月左右,规范抗结核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矛盾反应。(眼科,2...  相似文献   
135.
常温下肝门阻断对大鼠小肠组织学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笑  毛羽  郁正亚  王阳 《腹部外科》2003,16(1):55-58
在肝切除术和肝脏移植过程中 ,肝门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方法。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肝门阻断后对肝脏的损伤 ,而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的肝外多器官损伤 (EHMOD)研究相对较少[1]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中的作用 ,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2 ] 。本实验对肝门阻断后小肠损伤的机制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动物采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平均体重 (2 75± 2 5 ) g。制作小肠淤血模型。二、实验仪器和试剂检测CD6 2P采用流式细胞术 ,第一抗体P Se lectin (CTB2…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患者代谢状态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HAART后的高脂血症艾滋病患者42例与未经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1例,就基线血脂水平、高脂血症类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横断面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艾滋病患者未进行HAART治疗组中,血脂异常以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主(24.32%),14.63%(6/41)患者评估为心血管病事件低危组;在HAART治疗组中,临床分型以混合性高脂血症为主,其中高TG+高TC血症者占42.86%,高TG+高TC+低HDL血症者占11.90%,高TG+低HDL血症者占23.81%,35.71%的患者评估为心血管病事件低危组,中危和高危组患者各占11.90%。HAART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比例分别为78.58%和4.88%;分别有1例(2.44%)和16例(38.10%)患者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分别有19.05%和21.95%的患者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结论在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血脂异常以低HDL血症为主,部分患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等的临床表现;随着HAART的应用,血脂异常向混合高脂血症转化,且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患者在HAART治疗前后应检测引起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评价断流术与内镜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安全性与近远期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91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断流术394例(手术组),内镜治疗522例(内镜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术后总体生存率与无复发出血生存率,影响总体生存与无复发出血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后生存质量。结果手术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显著好于内镜组,内镜组急诊止血治疗病例显著多于手术组(P0.05)。断流术相关发症主要为感染、出血、食管吻合口瘘、发热、门静脉系统血栓。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主要为胸骨后疼痛和进食哽噎感。手术立时止血率为100%,内镜治疗立时止血率为94.1%(P=0.082)。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手术组为93.9%、86.0%、86.0%,内镜组为78.9%、58.7%、3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术后1、3、5年无复发出血生存率手术组为74.9%、74.9%、65.0%,内镜组为65.1%、33.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手术方式、Child-Pugh分级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为影响无复发出血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组在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5个维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内镜组(P0.05)。结论断流术和内镜硬化剂注射均是止血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内镜治疗对肝储备功能要求低于断流术,从无复发出血率及远期生存质量角度分析,断流术总体效果优于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38.
眼底图像配准是将间隔一段时间拍摄的眼底图像,通过软件搜索特征后进行叠加和重合并交替闪烁显示,以便观察者可清晰观察到眼底图像因时间不同出现的细微变化。《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已将眼底图像配准列为观察青光眼眼底解剖结构改变和损伤进展的推荐使用方法。本文从视神经形态随访检查方法的优劣和眼底图像配准检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传染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间双向转诊的可行性,了解目前推行双向转诊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组织实施调查,选取北京市四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顺义区)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医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进行传染病管理培训)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整体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对个别问题的知晓程度有所提高。在过去1年中,有82.5%的社区医生没有向专科医院转诊过传染病患者。未上转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遇到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和"没有上转通道";干预后未上转的主要原因选择"未遇到符合传染病上转标准的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认为转诊专科医院的方便程度一般和不太方便者占63.25%,原因主要是"患者不接受转诊"和"受医保制约"。结论实施双向转诊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加强不同形式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要有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完成转诊任务。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索卡托普利对放射性肾损伤大鼠血浆和肾小球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体重为280~300 g的雄性SD大鼠9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20只、单纯照射组38只和卡托普利+照射组38只.其中后两组大鼠双肾接受5 MeV电子线一次性局部照射,剂量为12 Gy.照射前24 h,卡托普利+照射组大鼠开始接受浓度为0.38 ~0.50 mg/ml的卡托普利处理.照后48 h,1、2、4、8、16、24周,单纯照射组和卡托普利+照射组的大鼠被留取尿和血样本,其中除照射后2周外,其余时间点均取肾脏(每次每组6只).照射后48 h,4和24周,健康对照组大鼠被留取尿、血和肾脏样本(每次每组6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小球中vWF的改变,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肾小球中胶原的沉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胱抑素C和vWF的水平.检测尿蛋白和尿肌酐,计算尿蛋白清除率,HE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单纯照射组照射后16和24周,肾小球中vWF逐渐增加(t=3.53~6.95,5.71~12.66,P<0.05);照射后8、16和24周,肾小球中的胶原沉积逐渐增加(t=3.03 ~5.13,3.48~4.68,4.68~9.03,P<0.05),且vWF和胶原沉积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0.819,P<0.05).照射后2、4和16周,血浆vWF出现增加(t=3.93 ~ 5.03,4.04~5.15,3.48~ 4.58,P<0.05);照射后24周,血浆胱抑素C(t=5.10~6.17,P<0.05)和尿蛋白清除率(t=14.59 ~16.34,P <0.05)开始增加,而此时肾组织病理显示肾脏出现了轻度的肾小球系膜的增生.在卡托普利+照射组中,照射后2周,卡托普利未明显地降低血浆vWF,但在其余时间点中,卡托普利均明显地降低了肾小球中的vWF(F=15.60,t=9.82,P<0.05)、肾小球中的胶原沉积(F=10.24,16.08,t=8.63,P<0.05)、血浆vWF(t=3.77,P<0.05;F=4.16,P<0.05)、血浆胱抑素C(t =6.68,P<0.05)和尿蛋白清除率(t=13.01,P<0.05).且卡托普利+照射组的大鼠肾脏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 卡托普利能够降低放射性肾损伤大鼠血浆和肾小球中的vWF,并有效地保护了肾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