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结核(TB)特异性T细胞反应,为艾滋病合并结核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融合PCR和基因重组技术,重组并表达结核杆菌蛋白rCFP10-ESAT6抗原蛋白,按照HIV感染和是否伴发结核病将实验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14例)、TB组(7例)、HIV(+)/TB组(14例)及HIV(+)组(72例),以合成的rCFP10-ESAT6蛋白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分别检测四组患者外周血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对HIV(+)患者相关检测结果及其CD4+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组合成28kD的rCFP10-ESAT6融合蛋白,以此蛋白作为抗原通过ELIS-POT方法检测,在TB组和HIV(+)/TB组中阳性率达到100%,在健康对照组中为7.1%(1/14),在HIV(+)组为20.8%(15/72)。TB组阳性率明显高于HIV(+)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HIV(+)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感染者可能存在较高比例的潜在结核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LISPOT检测结果与HIV感染者的CD4+计数之...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通过建立手舟骨腰部骨折三维模型来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的腕关节CT数据,应用软件建立舟骨腰部骨折的3种内固定方式模型:克氏针固定组、Herbert螺钉固定组、钉脚固定器组。分别在中立握拳位和腕背伸桡偏位施加载荷,并分析舟骨变形量、内固定器械的应力。 结果 在3种内固定装置下舟骨的变形量,克氏针最大,钉脚固定器最小。在两种工况下,舟骨变形量和固定装置的最大应力值不等,但趋势相同,均为钉脚固定器的舟骨变形量最小、所受的最大应力最小。钉脚固定器存在偏心效应,当载荷达到临界值时,易使舟骨愈合面出现开裂或不对称偏心现象。 结论 克氏针固定效果最差,钉脚固定器的固定效果最佳,钉脚固定器术后应适当限制手部负重。  相似文献   
123.
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 探讨绩效管理措施对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方法 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加强监管,教育培训,对耐药流行菌趋势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 应用绩效管理措施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5.1%下降为44.2%,医院感染率由5.26%下降为4.69%,同时流行菌中的耐药菌株比率明显下降.结论 应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绩效管理措施,可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控制医院耐药菌流行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4.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极大地提高了艾滋病(AIDS)病人的生存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病人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引起的代谢异常日益受到重视,其中HAART相关的高脂血症因可能使心血管病风险升高而备受关注。该文就HAART治疗并发的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策略的相关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5.
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6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确诊率,了解治疗方法及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统计61例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人,分析CD4细胞计数、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学、病原学、头颅计算机层析成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活检等检查,了解诊断情况、治疗及预后。结果 632例HIV/AIDS病人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61例,发病率9.7%。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痛温觉障碍、活动障碍、智力下降、痴呆、脑膜刺激征、定位体征等临床表现。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25例(41.0%),不明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1例(18%),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8例(13.1%),不明原因占位6例(9.8%),艾滋病脑病5例(8.2%),弓形体脑病4例(6.6%),结核性脑膜炎3例(4.9%),脑梗死2例(3.3%)。其中PML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弓形体脑病、艾滋病脑病各1例。好转27例,死亡11例,未愈自动出院23例。CD4计数50个/mm336例,200个/mm34例。有明确的病原学依据的27例,脑活检病理确诊者1例,其余均为临床诊断。结论 HIV/AIDS病人易合并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诊断困难,死亡率高。对于AIDS病人,尤其CD4计数200个/mm3的病人,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行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应行脑活检,尽可能得到病原学及病理支持,以提高确诊率,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pcDNA3.1(-)和pcDNA3.1(-)-p7分别转染的HepG2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能被HCV p7蛋白反式调节的靶基因,研究p7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含有HCV全基因组的pBRTM质粒作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7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p7。以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结果构建的表达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实准确无误,提取高质量的总mRNA并逆转录成cDNA,进行DNA芯片技术分析。在1152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有1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2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 HCV p7蛋白是一种反式调节因子,p7基因的表达对于肝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酵母菌性脑炎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与分析。方法对临床送检的5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标本进行常规、生化、真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墨汁染色及新型隐球酵母菌抗原检测;并对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从8例患者的CSF标本检出新型隐球酵母菌,其CSF常规检测无明显改变,糖(2.19±0.7)mmol/L明显减低,CSF蛋白质(63±25)mg/dl增高;新型隐球酵母菌抗原、墨汁染色、培养结果均阳性;新型隐球酵母菌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外周血中CD4+(30.7±10.7)μl计数明显减低。结论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实验室应高度重视新型隐球酵母菌感染脑炎的相关检测,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以吲哚氰绿试验(ICG measurement)和血栓弹力图(TEG)补充Child-Pugh分级所形成的新的肝储备评分系统(Ditan 分级)在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储备功能中的可行性.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9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联合断流术病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以Child-Pugh与Ditan评分系统评估肝储备功能,了解两种方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的准确率.结果:Child-Pugh分级法和Ditan分级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准确率分别为57.89%和89.29%(P<0.05);Child-Pugh分级法和Ditan分级法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轻度不良准确率分别为68.66%和86.21%(P<0.05).结论:Ditan分级系统较Child-Pugh评分能够更全面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原系统(HLA)与妊高征(PIH)的关联。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顺序特异性寡核芏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30个PIH患者家族(病例组)组14个正常对家庭(对照组)(每个家庭包括夫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了HLA-DQA-DQB1位点的DNA分型。结果:与对组相比,PIH患者夫妇HLA-DQB1*0502等位基因频率增高,HLA-DQA1等位基因共享增加,  相似文献   
130.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的流行情况,测量在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病人的反流程度,决定当反流和食管炎同时存在时的手术效果。病人及方法 50例患十二指肠溃疡需手术的病人在术前询问症状,内窥镜检及食管活检,食管测压和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在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32例)和迷走神经干切断加幽门成形术(18例)后三个月重复以上检查。询问症状的重点是心窝烧灼感和反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病人禁食6小时后,咽部局麻下用内窥镜做上消化道检查并用活检钳在胃食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