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1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7篇
中国医学   61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51.
目的:丹参花期至初秋地上嫩茎叶部位是制药或制茶的原料,研究制定其质量标准,使其资源化价值不断提升和拓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对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进行定性鉴别,其条件:以醋酸丁酯-甲酸-水(10∶2∶3)为展开剂,紫外灯(365 nm)下检视;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丹参茎叶药材的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测定;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进行定量测定,其条件:色谱柱为Grace Apollo C_(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0~5 min,10% A;5~10 min,10% A→12% A;10~20 min,12% A→14% A;20~25 min,14% A→20% A;25~60 min,20% A→30% A;60~65 min,30% A→40% 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和256 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10批样品中总灰分测定结果为7.14%~9.86%,酸不溶性灰分为0.06%~0.38%;HPLC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进样质量分别在0.163~3.26、0.118~2.36、0.117~2.34、0.158~3.16、0.252~5.04、0.100~2.00、0.132~2.64和0.131~2.6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4~1.000 0),且分离度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1%、95.53%、100.8%、99.63%、97.48%、101.4%、98.44%和102.6%;10批样品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分别在0.05%~0.11%、0.01%~0.02%、0.07%~0.23%、0.04%~0.35%、0.07%~0.20%、1.17%~4.25%、0.03%~0.16%和1.68%~5.10%之间。结论:建立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可用于客观评价丹参茎叶及其产品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为制定丹参茎叶药材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丹参茎叶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2.
伴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建立基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和评价配伍禁忌的反药组合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其致毒增毒、减效降效的可能途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科学实质,为中药科学配伍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提供借鉴和示范。  相似文献   
253.
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微生物转化促进中药废弃物中功能性物质、生物质能源、营养基质等资源性物质的转化与转移,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4.
对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及学科建设进行归纳整理并报告,本文涉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了本领域产-学-研-管理环节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资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55.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56.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与分析法,定量研究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的相互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当归黄芪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提取物,以外周血常规和脏器指数为检测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整合,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当归黄芪配伍整合效应的三维响应曲面图,并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黄芪配伍接近一半区域呈现出协同效应,在所测试的比例范围(1∶5~5∶1)均有协同效应表现,总体表现为高剂量组的协同作用强于低剂量组,尤其是当归剂量在10~40 g、黄芪剂量在90~180 g区间以及当归剂量在50~100 g、黄芪剂量在20~100 g区间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值:1)。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当归:6~12 g,黄芪:9~30 g)也均呈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当归补血汤(当归:6 g,黄芪:30 g)亦在此范围内。本实验结果为中医临床合理配伍应用当归与黄芪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首次尝试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中药配伍效应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为方药配伍相互作用现代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57.
<正>细胞色素P450 1A2亚家族是近年来药物代谢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与许多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关[1]。非那西丁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体内外测定酶活性[2]。本研究建立大鼠血浆、微粒体中非那西丁与其代谢物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并对血浆样品进行方法学考察,为进一步确证药物及化学异物对CYP1A2酶活性的影响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同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以体内、体外方式评价了甘草水提液对  相似文献   
258.
当归-川芎药对不同制法与配比抗氧化活性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观察归芎药对不同制法、不同配比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采用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当归-川芎10个配比,3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应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量效曲线的各个参数,建立三维响应面模型,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响应曲面的三维图形.结果:不同配比不同制法的30个样品,均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且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水提液的协同作用范围窄,几乎成点状分布,拮抗作用范围呈6条宽窄不一的条带状分布;醇提液的协同作用呈小条状分布,拮抗作用呈点状分布.在先水提后醇提液协同作用呈条状分布(3条),拈抗作用旱点状分布.总之先水提后醇提液的协同作用区域大于醇提液,水提液次之;3种提取方法大部分区域均未表现出明显协同与拮抗作用.结论: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定量研究中药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9.
药对研究(Ⅷ)——丹参-红花药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丹参-红花是著名的活血药对,丹参活血化瘀,红花活血通络,二者均为活血要药。丹红注射液是把丹参与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精制而成,是二者配伍的典型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脏器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性疾病,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血栓等。该文从功效物质、配伍效应与相关机制、临床应用方面对丹参-红花药对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进一步提升该药对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60.
段金廒  宿树兰  严辉  郭盛  刘培  钱大玮  吴启南 《中草药》2013,44(10):1219-1225
药材初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药材初加工环节中的“发汗”方法是部分根及根茎类、皮类、菌核等药材在干燥加工过程中采用的独特处理方法,既有利于药用部位内部水分向外分布易于干燥,同时又调节和促进着生物组织中的酶系统与微生物群落活力,启动或加速了初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药材品质的形成.对药材初加工“发汗”方法形成的历史源流、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独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酶活变化及其物质转化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阐明药材初加工“发汗”原理,为合理地制定药材初加工技术标准及其SOP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