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14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篇 |
儿科学 | 50篇 |
妇产科学 | 44篇 |
基础医学 | 172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613篇 |
内科学 | 223篇 |
皮肤病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182篇 |
外科学 | 125篇 |
综合类 | 902篇 |
预防医学 | 485篇 |
眼科学 | 19篇 |
药学 | 463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92篇 |
肿瘤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02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187篇 |
2008年 | 190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45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神经电生理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3例ALS及28例CSM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结果:在神经电图检查中,ALS组除12例运动神经动作电位降低外,其余各项指标正常;CSM组病例中,既有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也有动作电位降低及末梢潜伏期延长。肌电图(EMG)检查结果显示:ALS组异常率高于CSM组(P〈0.05),且ALS组胸锁乳突肌及胫前肌异常率均显著高于CSM组(P〈0.01),但胫前肌异常的4例CSM均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结论:对于临床拟诊为CSM患者有必要常规加作胸锁乳突肌EMG,这不仅有助于CSM与ALS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5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MS患者的磁刺激MEP、BAEP、VEP、SEP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8%(51/65)、51%(33/05)、80%(52/65)、71%(46/65)和85%(55/65)。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8%(57/65),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诱发电位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6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8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诱发电位检查可见异常。结论:MRI和各种诱发电位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4.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4h尿香草扁桃酸(VMA)、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铁蛋白(SF)、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神经母细胞瘤(NB)诊断、分期和评价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24h尿VMA,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NSE和SF,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LDH。分析46例NB初诊时4种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不同分期阳性率及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首次入院时4种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均在50%以上。其中24h尿VMA阳性率最高,达82.6%;其次为血清NSE,阳性率亦达76.1%。Ⅳ期NB血清NSE及尿VMA均较Ⅱ、Ⅲ期患儿增高。经2个疗程强化疗,4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更明显(Pa〈0.01)。结论采用VMA、NSE、SF、LDH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NB早期诊断、分期及评价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FT3、FT4、TSH情况。结果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FT3、FT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血栓患者TS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甲状腺功能检测可以作为观察病情和预后较好的预警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论文统计中存在设计失误、统计分析方法 误用、统计结果 表述不当、统计表和统计图使用不当等.根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不同,选择统计方法 .作者应强化认识,加强统计知识学习,消除统计失误,提高论文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从性满意度、性交流、性焦虑、性反应、性态度、性体像6个方面以及整体状况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3所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0名作为研究组,按照年龄(±2岁)、城市所在地与精神分裂症组匹配,选择正常女性180名作为对照组,用女性性生活质量问卷,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中的夫妻交流、婚姻满意度、性生活3个分量表进行测查。结果:除性焦虑因子外,患者性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余各个因子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如,性满意度因子,(20.8±4.4)vs.(25.1±4.8),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提高患者总的性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有子女、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514,0.258,0.193,均P0.05);提高性满意度的因素按照作用大小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577,0.225,均P0.05);改善患者性交流的因素依次为受教育程度高、病程短、有子女(β=0.462,-0.351,0.298,均P0.05);改善患者性焦虑的因素依次为婚姻满意度高、年龄低(β=0.458,-0.206,均P0.001);提高患者性反应的因素依次为月经济收入高、病程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β=0.457,-0.200,0.158,均P0.05);改善患者性态度的因素依次为受教育程度高、疾病严重程度轻、夫妻交流多(β=0.469,-0.445,0.271,均P0.05);对患者性体像有利的因素依次为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婚姻满意度高、无子女(β=0.776,0.415,-0.196,均P0.05)。结论:促进患者婚姻家庭的和谐,选用对性功能影响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8.
面神经电图与瞬目反射在Bell麻痹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比较面神经电图(ENoG)与瞬目反射(BR)在Bell麻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Bell麻痹患者在发病后1-3天(A组)和8-14天(B组)分别作面神经EnoG与BR检查。结果:BR在1-3天患侧就表现出明显异常,但1-3天及8-14天检查无明显差异。面神经ENoG在8-14天才表现明显异常。结论:对于Bell麻痹患者早期诊断作BR优于面神经ENoG,面神经ENoG在发病后8-14天对预后评价优于BR。 相似文献
109.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结局相关联。方法以18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5名无症状HB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I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第2外显子Fok Ⅰ位点、第9外显子Taq 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的频率44.6%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的31.7%(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作用后,结果仍然显示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与无症状HBV携带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95,P〈0.05)。FokⅠ位点与TapⅠ位点组成的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1.45,P〈0.05),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0.72,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10.
HLA-DRB1及HLA-DQA1单倍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局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LA-DRB1、DQA1单倍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SP)技术检测HLA-DRB1、DQA1等位基因,并比较2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2名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HBV携带者),14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的单倍型频率。结果自限性HBV感染组单倍型DRB1*04-DQA1*0301的频率为10.03%,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的3.66%(P=0.0005):DRB1*15/*16-DQA1*0102的频率为6.80%,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的1.94%(P=0.0012)和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组的1.65%(P=0.004);DRB1*04-DQA1*0302单倍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频率为3.10%,明显高于自限性HBV感染组的0.39%(P=0.0077)。结论HLA-DRB1、DQA1单倍型与个体感染HBV后的不同结局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