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观察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过程中JNK的变化,进一步了解JN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空白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空白对照组大鼠,按正常饲养方法饲养,两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2、20、36、46周进行肝组织活检,58周时处死取肝。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癌组织及肝组织JNK1 mRNA及JNK1活性蛋白质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46周时发现首例肝癌,存活至实验结束并发生肝癌的大鼠共24只,6只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大鼠11例均未发生肿瘤。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JNK1 mRNA表达,其中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无癌大鼠20周、出癌大鼠36周始即有不同程度p-JNK1活性表达,并随着AFB1作用时间延长阳性率明显增加,且无癌大鼠p-JNK1检出的时间较出癌大鼠早;半定量分析表明无癌大鼠肝组织p-JNK1活性较同期出癌大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增强,在实验第46周及58周时尤其明显(P<0.01)。结论 在AFB1诱导肝细胞癌的过程中JNK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起到抑制HCC的作用,如JNK信号通路激活时间较早、强度较大可阻止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树分成三组:A组(AFB1+HBV+茶多酚组)、B组(AFB1+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 2、bax、survivin、GSTA1、SOD1、IL -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 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 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修复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48和72 h获取损伤段8 mm脊髓标本。 结果和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段脊髓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对急性脊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探讨CYP3A4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与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23、33、43、53、6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大鼠肝组织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采用荧光分光光度定量法动态检测肝标本中CYP3A4酶活性。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58.8%(10/17);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0(0/16),两组间肝癌发生率比较,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肝组织CYP3A4活性从13 w开始逐渐升高,至23 w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 w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从13 w至53 w不同时段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至63 w时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基本接近对照组(P=0.5086)。结论: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癌变早期的细胞减少对致癌物质的活化有关;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的表达起伏变化,是由于基因多态性较大程度上影响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以羊肚菌为材料,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条件对菌丝体生物量、胞外多糖的影响,以及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胞外多糖、总糖及还原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值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的最优培养基配比为:玉米粉4.0g/dL、葡萄糖1.0g/dL、黄豆粉2.0g/dL、酵母粉0.3g/dL、KH2PO4 0.2g/dL、MgSO4 0.1g/dL、CaSO4 0.1g/dL;最优培养条件为:24℃,起始pH5.8,250mL的摇瓶装液量为100mL,接种量10mL,摇瓶转速140r/min,发酵时间为108h。  相似文献   
36.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修复具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建模后1,48和72h获取损伤段8mm脊髓标本。结果和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损伤段脊髓神经丝蛋白质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对急性脊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索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 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75、78及13密码子;其野生型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 结论 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8.
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163例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法PCR扩增检测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及21的突变,进一步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63例NSCLC中共检出73例EGFR基因突变,EGFR突变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的总体水平(30.0%)(P〈0.05)。其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各占突变总数38.4%。腺癌和腺鳞癌突变发生率占突变总数的80.8%,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57.7%)显著高于男性(38.7%)(P〈0.05)。结论广西壮族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中国8个省、市的总体水平,其中以外显子19和21突变为多见。女性、腺癌和腺鳞癌患者是选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优势人群。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阿霉素(ADM)的含量,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对乳腺癌细胞内化疗药物ADM浓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乳腺癌敏感株MCF-7与耐药株MCF-7/ADM两株乳腺癌细胞,再将其分为MCF-7+ADM组,MCF-7+ADM+125I组, MCF-7/ADM+ADM组,MCF-7/ADM+ADM+125I组共4组,采用HPLC法测定细胞中ADM的含量.结果: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测得ADM浓度在0.025~0.5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ADM在各组细胞中的浓度分别为MCF-7+ADM组(0.078±0.005)mg/L,MCF-7+ADM+125I组(0.484±0.016)mg/L, MCF-7/ADM+ADM组(0.458±0.023)mg/L,MCF-7/ADM+ADM+125I组(0.091±0.007)mg/L.结论:联合125I照射能提高化疗药物ADM在乳腺癌敏感株细胞中的浓度,而对耐药株细胞则不能明显提高ADM在细胞内的浓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年树鼩分成三组:A组(AFB1 HBV 茶多酚组)、B组(AFB1 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2、bax、survivin、GSTA1、SOD1、IL-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鼩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鼩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鼩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