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法舒地尔(fasudil)灌胃对帕金森病(PD)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抗炎与抗氧化机制.方法 利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PD小鼠模型,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法舒地尔治疗组给予小鼠灌胃用药,50 mg/(kg·d),持续14 d;PD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步态、爬杆实验测试小鼠脚掌与跑道接触面积、头转向下的时间(T?turn)和总时间(T?total)等运动功能相关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脑组织蛋白质过氧化氢酶(CAT)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PD模型组比较,法舒地尔治疗组小鼠的脚掌接触面积降低(P<0.05),T?turn、T?total均缩短(P<0.05,P<0.01),黑质TH阳性神经元致密、增多(P<0.01),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含量均下降(均P<0.01),MDA含量降低(P<0.01),GSH、CAT含量均升高(均P<0.01).结论 法舒地尔灌胃可改善PD小鼠的活动能力,减轻运动迟缓症状,对PD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降低氧化产物的水平、提升抗氧化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胎鼠模型神经管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以雌雄2:1比例合笼,阴栓阳性者为孕鼠。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子衍宗丸先给组、五子衍宗丸和ATRA同时干预组、五子衍宗丸后给组,后3组又各分为高、中、低剂量3个亚组(4.20,2.10,1.05 g·kg-1)。在胚胎7 d时,模型组、五子衍宗丸先给组的3个亚组、五子衍宗丸和ATRA同时干预组的3个亚组、五子衍宗丸后给组的3个亚组均给孕鼠灌胃50 mg·kg-1 ATRA 1次。在胚胎11 d时,处死孕鼠取出胚胎,制成横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神经管发育情况和计算神经管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正常组神经管发育良好,闭合完全;模型组神经管发育不良,闭合不全;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先给组,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和ATRA同时干预组神经管发育较好,管壁可见完整的神经上皮层、套层、边缘层,神经上皮细胞排列较致密有序;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后给组和五子衍宗丸低剂量各组神经管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细胞数量减少、排列无序。光镜下观察TUNEL染色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五子衍宗丸高剂量先给组凋亡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凋亡指数增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先给组,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和ATRA同时干预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后给组和五子衍宗丸低剂量各组凋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子衍宗丸可抑制NTDs胎鼠模型神经管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3.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全球发病人数不断增长,病理特点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浸润伴随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等。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结果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和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外周免疫细胞的激活,分泌的炎性因子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后引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继而发生髓鞘脱失和继发性轴突损伤,临床上多表现为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共济失调等。文章对近年来报道的有关外周免疫系统、中枢神经胶质细胞、人体内环境和生活方式在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4.
丙酮酸脱氢酶是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的关键酶,而乙酰辅酶A是葡萄糖进入三羧酸循环有氧氧化的首要原料。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可以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肿瘤细胞的总体丙酮酸脱氢酶激酶表达增加,造成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导致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的方式获取能量。恶性肿瘤糖酵解活跃能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而形成肿瘤细胞糖酵解的微环境可保护肿瘤细胞逃避宿主免疫杀伤并减轻化疗药物损伤,还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丙酮酸脱氢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事实上胚胎干细胞以及成体干细胞也主要是以糖酵解的方式获取能量。由此推断,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干性相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和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宫颈癌组织、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PKB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PKB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74.5%)明显高于CIN组(52.8%)和正常宫颈组(15.0%)(P<0.05),p-PKB蛋白的表达随宫颈癌分化程度下降、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NF-κBp65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9.0%)明显高于CIN组(30.6%)和正常宫颈组(16.7%)(P<0.05),NF-κBp65蛋白的表达随宫颈癌分化程度下降、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p-PKB、NF-κBp65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过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PKB蛋白可能通过作用于其下游NF-κBp65蛋白,促进宫颈癌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26.
中医药传承千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疗效的安全性中有着极大的优势.我们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湿热浊毒之疫气,病位在肺,涉及中焦脾胃,其主要病机为"湿、热、毒、瘀、闭",主要治疗原则为芳香辟秽,分消走泄,宣畅气机,驱邪外出,祛湿贯穿治疗始终.全程贯穿着湿热...  相似文献   
27.
一直以来,中医药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各自为营的问题,不能有效达到大学生德术兼修的培养目标.文章从生物化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的相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内化和自觉外化的相结合以及生物化学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相结合等方面阐述构建生物化学课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德术兼修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口服FSD-C10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和FSD-C10组(50 mg·kg-1),旷场行为学测试评估小鼠移动的总距离、休息时间、穿格次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ROCKⅡ;比色法检测脑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ELISA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PD组小鼠移动的总距离、穿格次数降低(P<0.01),休息时间延长(P<0.01),TH表达降低(P<0.05),ROCKⅡ表达增高(P<0.05),CAT活力下降(P<0.05),GSH含量降低(P<0.01),丙二醛含量升高(P<0.05),TNF-α、IL-1β、IL-6及NO升高(P<0.05或P<0.01)。与PD组比较,FSD-C10组小鼠移动的总距离、穿格次数增加(P<0.05),休息时间缩短(P<0.01),TH表达增高(P<0.05),ROCKⅡ表达降低(P<0.05),CAT活力增加(P<0.01),GSH含量升高(P<0.01),丙二醛含量降低(P<0.01),TNF-α、IL-1β、IL-6及NO下降(P<0.01)。结论 口服FSD-C10可以改善PD小鼠的行为学表现,对PD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氧化-抗氧化体系平衡、减少炎性因子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2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到我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外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国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也同样吸引了国外的大批医学留学生,他们不但学习传统的中医,还学习西医,而且学习西医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1]。如何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成为医学教师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些年,我们承担了医学留学生的临床肿瘤学的教学任务,现将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进行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地龙体内两种新型脱氧核糖核酸酶(LDs)的部分生化性质,并对其作用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采用Sephacryl-200柱层析、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法、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结果初步得出LD1、LD2分子量为126.62kDa;确定了等电点分别为6.12、6.05。LD1、LD2对细菌质粒DNA、λDNA均有分解作用。结论地龙中的LDs是一种新型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明确LDs的分子量、等电点有助于优化LDs的提取工艺以及LDs的进一步研究。对细菌质粒DNA、λDNA的降解提示LDs有可能对抗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