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2.
成都市1996~2001年46所幼儿园儿童体检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了掌握幼儿园所儿童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儿童健康的变化趋势 ,以便为加强和改进幼儿园的工作提供科学的建议 ,现将成都市 1996~ 2 0 0 1年幼儿园儿童健康状况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为 1996~ 2 0 0 1年成都市 46所幼儿园健康体检的统计资料。1.2 方法 体重测量时被测儿童脱去外衣、帽子及鞋袜 ;身高测量时被测儿童脱去帽子及鞋袜 ,3岁以内者为卧位身高 ,3岁以上者为站位身高。2 结 果2 .1 成都市 46所幼儿园儿童体重增长情况 儿童体重增长合格率逐年增高 ,由1996年的 5 3 .68…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谷丙转氨酶(271.41±92.83)U/L、谷草转氨酶(291.51±85.72)U/L、总胆红素(178.13±40.13)umol/L、直接胆红素(97.38±27.66)umol/L、间接胆红素(80.76±18.89)umol/L、凝血酶原时间(15.20±1.80)s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74.94±127.10)umol/L,(361.67±112.89)umol/L,(453.13±69.22)umol/L,(252.65±46.32)umol/L,(200.48±35.98)umol/L,(26.17±2.62)s]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循环血T 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8 例HFMD 患儿,分析其治疗 前后细胞免疫功能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 68 例HFMD 患儿作为观察 组,该院健康体检儿童25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以单一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肠道病毒71(EV-71)构成比最 高(47.06%),其次为EV-71+CA16 的(14.71%)。观察组治疗前CD4+T、CD8+T、NK 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 平高于对照组(P <0.05)。重型HFMD 组治疗前CD4+T、CD8+T 水平低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而 NK 细胞水平高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重型HFMD 组IL-10、IL-17 及TNF-α 高于普通型HFMD 组(P <0.05)。观察组患儿治疗7 d 后CD4+T、CD8+T 及NK 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高(P <0.05),而治疗后IL- 10、IL-17 及TNF-α 水平较治疗前低(P <0.05)。结论 HFMD 发生机制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和相关 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相关,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评估及转归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TNF—α含量与肝损程度及HBVDN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107例乙型肝炎患者均做肝穿确定肝组织损害程度,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HBVDNA含量。结果血清中IL-6、IL-8、TNF—α水平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随肝损程度加重,血清的IL-6、1L-8、TNF—α含量随之增加。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与乙型肝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6.
外泌体作为人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微型多囊泡体,存在于机体的多种体液当中,由脂质双层膜结构来保护其内含物的结构与功能稳定,携有大量microRNA(miRNA)、mRNA等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外泌体及内含物miRNA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其通过对肝星状细胞(HSC)的作用,改变HSC活化、增殖、凋亡、漂移等来调节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对外泌体miRNA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与肝纤维化关系的阐述,分析了其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诊治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外泌体miRNA可能成为肝纤维化诊治与预后评估的潜在新靶点。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药内服复方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收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4个数据库中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内服复方文献,检索时间为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将文献整理得到符合要求的中药内服复方进行术语规范化等处理,抽取信息,建立Excel表,应用开源软件包R i386 3.3.0对数据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311首方,208味中药进行分析,发现配伍频数较高的中药为白术、甘草、防风、黄芪、太子参、茯苓、陈皮等;强关联规则提示以黄芪、白术、防风等核心药物组成的玉屏风散加减为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基本方;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黄芪-龙骨-牡蛎、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党参等中药配伍.结论 通过对药物频数、强关联规则、药物聚类的分析,可以揭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组方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正> 我院最近收治1例输血性恶性疟疾病例,于输血后13天,发病后10天方被确诊。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6岁农民。因外伤后12天,高热8天,治疗无效于1991年7月29日入我院。入院前12天因车祸头部受伤,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无畏寒发热,当日输该院“A”型库血300ml,输血中无异常反应。3天后,病员体温上升至38.5℃,即呈不规则高热,体温达39.7~41℃,给物理降温及抗菌素治疗均无效而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9℃,脉搏100次/分,血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根据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295例SLE患者是否符合医院感染标准分为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呼吸道及皮肤黏膜是SLE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其感染率分别为45.6%和18.4%。最常见细菌感染(57.6%),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38%和19.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3.0%、8.7%、5.4%、5.4%;其次为疱疹病毒感染(20.7%);真菌感染占16.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7%。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真菌感染率为40.0%,明显高于疱疹病毒及结核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蛋白血症患者普通细菌感染率为63.3%,明显高于真菌、疱疹病毒和结核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患者结核感染率为9.1%,与其他组的结核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影响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看,SLE患者住院时间、两个以上器官受损、感染前使用过抗生素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低蛋白血症和24 h尿蛋白3.5 g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道及皮肤黏膜是SLE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通过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控制病情、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多器官功能损伤等有可能减少SLE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壮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变化、糖尿病发病率、糖尿病前期逆转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0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取运动配合饮食控制,并以常规治疗方法调节血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壮药穴位贴敷,观察两组血糖的变化情况、糖尿病发病率、糖尿病前期逆转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血糖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明显较低(P0.05)。②经过干预后两组仍有部分患者转化为糖尿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糖尿病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转归变化中以逆转为正常血糖水平的比例最高,观察组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7.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壮药穴位贴敷糖尿病前期人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有助于其向正常糖耐量逆转,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