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表面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 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HBV携带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30例,肝细胞癌患者20例,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研究对象外周血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结果 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最低,与HBV携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在重型乙型肝炎组、肝细胞癌组最高,各组患者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HBV携带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PBMCs表面Tim-3、PD-1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431和-0.422,均P?<0.05),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r?=0.214、0.325、0.234和0.354,均P?<0.05);HBV感染患者总体PBMCs表面Tim-3的表达水平与PD-1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7,P?<0.05)。结论 免疫负性调节因子Tim-3、PD-1与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相关,对Tim-3、PD-1水平调节可能为其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动态观测其变化.结果:急性重型肝炎AFP异常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0.01).AFP水平正常患者的病死率79.24%,AFP(25-400)μg/L患者病死率45.84%...  相似文献   
23.
比较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与无环鸟苷联合胸腺肽抗乙肝病毒疗效。采用ELISA和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结束以及治疗后 6mon血清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以及HBVDNA。治疗结束时 ,干扰灵组HBsAg转阴率 2 0 % (6 /30 )、HBeAg转阴率 6 6 7% (18/2 4)、HBVDNA转阴率 6 0 % (18/30 ) ,随访 6mon 2例HBsAg、HBeAg、HBVDNA复阳、1例HBeAg、HBVDNA转阴 ;无环鸟苷组治疗结束时 ,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 6 1% (2 /33)、5 5 2 %(16 /2 9)、5 4 5 % (18/33) ,随访结束时其转阴率分别为 2 7 3% (9/33)、5 8 6 % (17/2 9)、6 0 6 % (2 0 /33)。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末 ,HBeAg、HBV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但两组间比较其转阴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种联合疗法均能显著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两种联合疗法疗效基本一致 ,但无环鸟苷联合组疗程短、价廉、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2006年成都市托幼园所膳食营养状况,指导其膳食调配。【方法】采用称重法对成都市不同等级托幼园所中11 166名儿童进行膳食调查,采用χ2检验对膳食结果、体格发育资料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铁及锌摄入量符合膳食要求,热量摄入量未达供给量标准的90%以上,钙摄入量不足。能量来源分布蛋白质摄入偏多,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脂肪摄入基本符合要求。热量及营养素供给达膳食要求的儿童体格生长明显优于营养供给不足者。【结论】近年来对托幼园所的卫生保健指导是有成效的,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并重点对二类托幼园所的膳食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25.
患者,女性,36岁,农民。外伤后出现高热,因治疗无效于1991年7月29日入院。1991年7月17日因车祸头部受伤在当地住院治疗,无畏寒发热,当日输该院“A”型库血300ml,无异常反应。7月20日,体温上升至38.5℃,呈不规则热型,体温高41℃,治疗无效转入我院。体检 T39℃,P100次/分,Bp14/10kPa。急性病容,贫血貌,巩膜无黄染,左眼结合膜出血,头顶部有长约10cm 的已愈伤口,心肺(-),腹软,肝肋下刚及、脾肋下1cm,质偏中、腹水征(-)。化验:Hb62.3g/L,RBC2.30×10~12/L,WBC3.9×10~9/L,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10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例次,占44.34%),其次为腹腔(34例次,占32.0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53.95%),革兰阳性菌33株(43.42%),真菌2株(2.63%)。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日数≥30 d、 合并并发症、侵袭性操作、血清清蛋白<35 g/L、白细胞<4×109/L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腹腔感染为主,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及血白细胞低均是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表面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探讨二者之间及二者与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90例CHB患者(CHB组)、25例无HBV感染的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5例HBV携带者(携带组...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33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清总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上升.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降低TNF-α水平,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0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清总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上升。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降低TNF-α水平,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