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药学 | 36篇 |
中国医学 | 5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究姜黄素(curcumin, CUR)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PAP)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NAC组、CUR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组。NAC及CUR灌胃给药10 d后,一次性灌胃给予2 g/kg APAP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取血并分离大鼠,计算肾指数;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HE染色评价大鼠肾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肾组织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Trx-1、TXNIP、NLRP3炎症小体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指数显著增加(P<0.01),血清Cr、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大鼠肾组织出现明显的损伤,大鼠肾组织中GSH、T-SOD、CAT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肾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1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57BL/6空白对照组和C57BL/6模型组(每组18只)。C57BL/6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构建1型糖尿病模型。每周观测小鼠的体质量、血糖、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于第15周检测2组脊髓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再分别取12只C57BL/6小鼠和12只CXCR5-/-小鼠按前述方法分别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于第4周检测各组机械痛敏、第6周检测热痛敏。结果 C57BL/6模型组小鼠的脊髓中CXCL13和CXCR5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明显上调(P均<0.05)。C57BL/6模型组小鼠血糖升高、体质量减少,第4周的机械痛阈值降低、第6周的热痛阈值降低(P均<0.05),但CXCR5-/-模型组小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无变化。与C57BL/6空白对照组比较,C57BL/6模型组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型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以及炎症因子标志物环氧化酶-2、IL-1β以及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升高(P均<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的激活或可促使1型糖尿病DPNP的发生,相关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胶质细胞与磷酸化的ERK、STAT3和炎症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阿嗪米特的合成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阿嗪米特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方法以3,6-二氯哒嗪(2)为起始原料,经巯基取代,酸化,然后与N,N-二乙基氯代乙酰胺缩合得到2-[(6-氯-3-哒嗪基)硫代]-N,N-二乙基乙酰胺。结果反应总收率40.5%,纯度在99.0%以上。结论本法路线简单,适宜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顽癣净酊剂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顽癣净酊剂中水杨酸和苯甲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XDBC18Agilent色谱柱(4.6mm×250mm,5μm),检测波长为230nm,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40∶60)(磷酸调pH3.0),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结果:水杨酸线性范围为11.3~113.0mg.L-1(r=0.9998);苯甲酸线性范围为19.8~198.0mg.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水杨酸99.1%,苯甲酸99.3%。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快捷、精密度高、准确性好,可以作为顽癣净酊剂中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HPLC法测定云南不同产地白花丹的不同部位中白花丹醌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白花丹药材中白花丹醌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以分别考察云南不同产地白花丹药材的不同部位中白花丹醌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 Kromasil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结果:白花丹醌在25.3~253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RSD=1.4%(n=6)。不同产地白花丹药材地上部分的白花丹醌含量分别为0.046%(嘎洒),0.079%(勐养),0.134%(嘎东),0.032%(曼东),0.047%(曼阁),0.057%(曼老);根部的白花丹醌含量分别为0.842%(嘎洒),1.04%(勐养),1.44%(嘎东),0.763%(曼东),0.639%(曼阁),1.97%(曼老)。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白花丹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优选壮药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醇沉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柏金颗粒组方药材中提取物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以浸膏得率结合小鼠降尿酸实验,初步筛选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路线(水煎煮、70%乙醇回流提取、水煎煮结合70%乙醇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和岩白菜素含量为指标,首先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化柏金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然后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药液相对密度、含醇量、醇沉时间等3个因素的影响,优选柏金颗粒的最佳醇沉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通过小鼠降尿酸实验,比较醇沉处理前后柏金颗粒组方药材提取物的效果差异。结果:所建立的岩白菜素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7 2~0.288 mg/mL,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均良好。柏金颗粒的提取工艺初步筛选为水煎煮提取;最佳水提工艺为加入14倍量(mL/g)水,浸泡0.5 h后,煎煮提取3次,每次1.0 h;最佳醇沉工艺为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 g/mL,药液含醇量60%,醇沉时间12 h;验证试验均显示,所得浸膏得率及其岩白菜素含量的RSD均小于2%(n=3)。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水提物(醇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民族药铁包金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探讨一测多评法在民族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以儿茶素为内参物,分别建立花旗松素、香橙素、圣草酚和槲皮素与儿茶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计算测定5种黄酮的含量,并比较二者结果相对误差。结果:4种黄酮类成分相对于儿茶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catechin/Taxifoli280 nm=1.229,fcatechin/Aromadendrin280 nm=1.145,fcatechin/Eriodictyol280 nm=1.364,fcatechin/Quercetin280 nm=0.897;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RTaxifoli/Catechin=1.49,RAroma dendrin/Catechin=2.22,REridictyol/Catechin=3.30,RQuercetin/Catechin=3.72;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一致,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靠、相对保留时间稳定。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作为铁包金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一测多评法为民族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湖北蕲春、河北安国、河南汤阴、河南南阳、浙江宁波产28批艾叶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利用GC-MS和GC对不同产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8批艾叶的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艾叶挥发油中检测到256个成分,明确了其相对百分含量。PCA分析不同产区的艾叶挥发油组成既有相似性,又存在特征性。地区间的Adonis检验结果显示R2>0,并且P<0.05,提示所有产区艾叶之间的挥发油成分含量均有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湖北蕲春和浙江宁波产区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相近,河南汤阴、河南南阳和河北安国产区的化学成分组成比较相似。建立了挥发油中桉油精、(-)-α-侧柏酮、(+)-樟脑、(+)-冰片、4-松油醇及β-丁香烯的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3.00%。GC法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含量有所差异。结论: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为不同产区艾叶的区分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