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78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 ℃,进样量20 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 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480~1.000),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P=0.005~0.013);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P>0.148~0.966),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P=0.019)和6(P=0.038)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185~0.635);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色谱柱(4.6 min×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一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进样量20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6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通过梳理上下联动机制理论基础和国际典型经验教训,总结目前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上下联动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构建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模型,从政府治理、部门治理、专业机构治理及两大保障系统方面,具体阐述上下联动机制中各方面的职责作用和信息保障方式,以期为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miR-32-5p对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和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将结直肠癌细胞分为未转染组和转染组(分别转染anti-miR-NC、anti-miR-32-5p、pcDNA、pcDNA-TOB1、anti-miR-32-5p+si-NC、nti-miR-32-5p+si-TOB1)。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miR-32-5p、TOB1 mRNA和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各组细胞放射敏感性,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各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验证miR-32-5p是否靶向TOB1。结果 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相比,结肠癌细胞中miR-32-5p表达明显上调(P<0.05),TOB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anti-miR-NC比较,anti-miR-32-5p组细胞放射增敏比1.8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与pcDNA组比较pcDNA-TOB1组细胞放射增敏比1.764,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miR-32-5p靶向负调控TOB1蛋白表达。与anti-miR-32-5p+si-NC组比较,anti-miR-32-5p+si-TOB1组细胞放射增敏比为0.591,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 抑制miR-32-5p表达能够明显增强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促进TOB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为了分析家庭医生签约阻力,提高签约率。方法:本文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阐述了基层如何通过签约模式的创新来突破签约率瓶颈。结果:欧阳路街道签约模式的核心要素被提炼为"365",即"3"个关键环节、"6"项签约措施与"5"种人群分类。该模式以签约率目标为导向、以人群精准分类为基础、以多元化签约措施为手段,家庭医生与居委协同推动,对辖区居民的针对性动员,通过"认知—服务—满意度"的签约拉力机制与"激励—协同"推力机制实现了签约率的突破与维系,健康管理的成效也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66.
骨肉瘤是原发于骨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壮年,预后极差。本文报道我院30多年来,对收治的66例骨肉瘤进行研究。其中有35例进行了随访。根据光镜下将其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纤维母细胞型、间变型和混合细胞型5型骨肉瘤,  相似文献   
67.
上海市医疗资源水平在全国处于上乘,但是医疗设施布局不均衡现象同样存在,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既表现在数量上的分布,也表现在质量上的分布。除了城乡差别以外,各市区间和各郊县间也同样存在着分布的差异。从整体上看,上海市医疗设施布局呈市区-近郊-远郊逐步递减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68.
北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北柴胡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解析方法对北柴胡根的化学成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共得到8个化合物;柴胡色原酮酸(1),芦丁(2),槲皮素(3),异鼠李素(4),异鼠李素3-O-葡萄糖甙(5),葛根素(6),7,4'-二羟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7),色氨酸(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北柴胡中获得。  相似文献   
69.
归因分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中,财政、物价和医疗机构的责任大小,依据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等常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8年来,财政和物价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归因责任分别达到了56.9%~100.8%和23.1%~64.1%,扣除财政和物价对医疗费用增长作用后,医疗机构所起作用除1992年外各年份均为明显的负值(-1.9%到-50.0%)。这表明在目前的医疗费用增长中,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补足财政投入萎缩和服务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70.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超常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持与经济同步发展。然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一级医院利用效率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贫困人口就医、医疗费用的控制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把握,是保证新区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