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①实寒证是以寒盛为主,寒盛伤阳而致阳虚,寒盛阳虚是主要矛盾,而寒盛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甚则寒盛逼阳外越上浮而形成格阳戴阳证。虚寒证是体质素虚,因阳虚而生寒,阳虚有寒是主要矛盾,而阳虚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且因阳虚而派生诸多例如寒湿弥漫、水饮停留、滑脱便脓血等相关病机。②戴阳证是阴寒内盛,逼阳上越,阳气外越较少,仅限于头面上部,故仅见面红如妆;格阳证是阴寒盛极,逼阳外越,阳气大量外浮,体表头面均有,故见发热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戴阳也是阴寒与阳气格拒,所以戴阳实质上也是格阳;格阳证阳气也上浮头面,所以格阳证也包含了戴阳。③《伤寒论》方剂加减用药有其规律、方式和模式。其规律为随症加减,即不论其证候病机如何,只针对症状加减用药;辨证加减是根据主证病机,结合症状,加减与病机相应的药物。其方式为固定方式,即将主方进行加减后形成固定方剂;灵活方式是在主方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加减不同药物。模式分为平行模式,即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药物或用量;递进模式即在原方加用药物,其后依次去掉前面加入的药物再另加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32.
1按照寒热从化对少阴病进行分类,可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2大类。在寒化证中,尽管都是寒证,但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其中四逆汤类证即属于实寒证,而其他寒化证则属于虚寒证;在热化证中,尽管都是热证,但有实热证与虚热证之分,其中少阴三急下证、伤津动血证、甘草及桔梗汤证等属于实热证,而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则属于虚热证。2少阴三急下证即是少阴邪从热化,热势鸱张,恐有阴竭之虞,故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属于少阴病实热证,而并非少阴兼有阳明,不能因用大承气汤就断为阳明病,即不能以方定病,而是因病遣方。3少阴病实寒证,从方剂中附子的炮制和配伍,即可见其端倪。凡用生附子,配伍干姜的四逆类方剂,是以祛寒为主,温养为辅,主治寒邪偏盛的实寒证。而凡用熟附子,配伍人参、桂枝等药物的,是以温养为主,祛寒为辅,主治阳虚为主的虚寒证。  相似文献   
33.
伤寒论评话     
①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诸多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缺乏明确性,56条原文中只有4条冠以“厥阴病”,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存在复杂性,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以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证候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②厥阴病证候分类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③依照六经病症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以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呕吐哕利证四类。  相似文献   
34.
目的:辨析伤寒误用下法的体会,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关于误用下法的条文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所谓误下,是指不当下而误下,或当下而太过,或当下而不足,或当以寒下而用温药,当以温下而用寒药,或当缓下而用急攻,或当急攻而用缓下,这些误下方式、程度等的差异,加之患者病情、体质的不同,可致气机升降开阖以及气血阴阳的损伤,导致出现千变万化的证候。故伤寒误下以后,不可简单认为"误下伤阴"或"误下伤阳",应根据误下后具体症状,辨证论治。结论:通过对伤寒误用下发的辨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5.
本文基于《内经》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寒热为主线,采取《伤寒论》的实证举例,阐述寒、热病机的离合以及因此所引发的临床证候的异同,旨在引申和发挥热病理论,为今后的热病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赵钰  周启明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12,32(9):1241-1244
传统医学的发展多是以民族为中心,随着原始的经验积累,与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自发的思想方法相结合则产生了原始的医学理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趋于完善。传统性、地域性、传承性是传统医药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特点。传统医学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是逐渐发现并不断丰富的,而运用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类来治疗疾病是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37.
六经体质学说孳生及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华龙 《河南中医》1998,18(5):261-263
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本文就《伤寒论》中体质发病学、体质病理学、体质传变学、体质治疗学、体质护理学进行系统而简要的阐发,以期从体质角度,进一步揭示仲景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8.
仲景在其《伤寒论》中继承了《内经》的气机升降理论,将其运用于临床医疗中,不仅使辨气机升降成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在传变规律、病理变化、确立治则、组方用药等方面,都具体运用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39.
无论是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或是国务院的学位分类,无论是政府机构的名称,或是院校科研院所的牌子,凡涉及汉医学的,统称为“中医……”。关于“中医”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确定下来?准确的考证无从做起,但起码它的历史不会太长,清末之前,并无“中医”一词,其大约产生于西方医学大举传入我国之后,为便于区别,始称“国医”,后称“中医”,通常认为“中医”即“中国之医”,或者认为中医是一比较性名词,是一个在形成过程中,随意性很强的通俗名称,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证,其存在着诸多漏洞。  相似文献   
40.
对于中医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着眼于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着手于文、医、史、哲互相渗透,落实于打通基础,拓宽口径,以精简、实用、新颖为原则,进行删繁就简、合并重复、减少门类、改横为纵的课程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