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102.
观察了创伤小鼠T细胞丙二醛(MDA)含量、膜流动性、T细胞功能的变化以及维生素E(V-E)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创伤后T细胞MDA含量增加;T细胞质膜,线粒体膜及微粒体膜流动性降低;T淋巴细胞转化、白介素2(IL-2)的产生、IL-2受体(IL-2R)的表达以及IL-2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受抑。这些变化同MDA的改变均密切相关。V-E(50或100mg·kg-1·d-1,im×4d)可明显逆转各指标的变化。表明创伤后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导致T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及T细胞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而V-E则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研究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以及抗氧化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NF-κB活化的抑制作用,探讨Ox-LDL介导肾损害的基因调控机制及抗氧化剂PDTC防治脂质肾损害的可能性.方法将Ox-LDL或PDTC与HMC共培养后,提取细胞核蛋白进行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NF-κB的活化,用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内IκBα蛋白含量的变化,反映IκBα的降解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内的P65向核转位.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NF-κB活化,当用不同浓度(10、25、50及100mg/L)的Ox-LDL,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1h后,均可引起细胞NF-κB活化及IκBα降解.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以50 mg/L的Ox-LDL刺激HMC1h,NF-κB活化及IκBα降解最明显.NF-κB活化的同时,伴有P65由胞浆向胞核的转位.100μmol/LPDTC,能明显抑制NF-κB的活化、IκBα降解(p<0.01)及P65的核转位.结论 Ox-LDL能诱导HMC的IκBα降解、P65的核转位,最终使NF-κB活化.提示NF-κB参与了脂质肾损害的发病过程,抗氧化剂PDTC能抑制NF-κB活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吴茱萸碱对小鼠骨髓来源DC功能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体外诱导培养10天的未成熟DC细胞(iDC)经不同因素处理并分为:对照组(Ⅰ)、吴茱萸碱组(EVO)(Ⅱ)、内毒素(LPS)组(Ⅲ)、EVO+LPS组(Ⅳ),24小时后收集各组细胞,抽提总RNA,利用SuperArray公司小鼠DC与抗原提呈细胞基因芯片MM-604对细胞功能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Ⅱ/Ⅰ上调≥2倍基因7个,下调≥2倍基因10个;Ⅲ/Ⅰ上调≥2倍基因37个,下调≥2倍基因12个;Ⅳ/Ⅱ上调≥2倍基因46个,下调≥2倍基因7个;Ⅳ/Ⅲ上调≥2倍基因24个,下调≥2基因2个,对这些基因功能进行检索分类,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分泌及其受体表达、抗原摄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受体、信号传导。结论:吴茱萸碱对DC作用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调控,这些基因控制并影响着DC功能、分化和成熟,为进一步寻找药物靶点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6.
创伤后T细胞功能受抑与信号转导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创作小鼠T细胞功能受抑与信号转导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伤后1、2、4、7、10天共6组(每组10只),制备小鼠闭合性创伤模型,以尼龙毛纤维分离脾细胞中的T细胞,测定T细胞功能,并探讨其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创伤小鼠活化T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mRNA及IL-2受体α(IL-2Rα)mRNA水平降低,IL-2生成、IL-2R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获得NF-κB p50亚基同源结构域(RHD)cDNA及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饵”载体,并检测靶基因的酵母细胞毒性及自主报告基因的活性。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总RNA,以RT—PCR扩增NF—κB p50亚基RHD基因片段,重组入酵母双杂交载体pGBKT7中。应用乙酸锂法,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在SD/-Trp选择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转化株的生长情况;用滤膜影印法验证靶基因有无自主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经酶切及PCR鉴定,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的大小与预期的结果相符。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序列正确,无读码框移位,命名为pGBKT7-p50。转化酵母细胞后,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也无自主报告基因的活性:结论:pGBKT7-p50可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饵”载体,用于后续的肽库筛选,捕捉与靶基因相互作用的多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应用加鱼油的肠外营养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变化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全军战创伤中心收治的26例多发伤随机分为鱼油组和常规组,每组13例。按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方式给药,常规组脂肪采用大豆油1.2g/(kg·d);鱼油组脂肪采用大豆油1.0g/(kg·d)加鱼油0.2g/(kg·d),均连续使用5天。分别于伤后及用药后第3天、第6天抽取患者肘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CRP、MIF的浓度。结果多发伤组血清CRP、MIF含量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经治疗,鱼油组和常规组血清CRP、MIF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用药后第3天开始,鱼油组血清CRP含量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MIF含量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应用ω-3鱼油脂肪乳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中CRP、MIF水平,有效降低多发伤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创伤后不同时相点脾细胞核因子-kappaB(NF-κB)的DNA结合蛋白和NF-κB P65蛋白亚型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骨折模型,于创伤后1、4、7d处死动物,分离、纯化脾细胞,提取脾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用免疫蛋白印变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蛋白亚型表达.结果NF-κB的DNA结合活性在创伤后1、4、7d表达明显增加.NF-κB P65蛋白亚型在创伤后1、4、7d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创伤可明显增强脾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和P65蛋白亚型的表达,在创伤后淋巴细胞活化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