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3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目的 比较颞骨高分辨率CT(HRCT)轴位图像与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OM)锤、砧骨破坏部位的显示.资料与方法 对63例(66耳)COM患者进行颢骨HRCT扫描,分析锤、砧骨7个部位(锤骨柄、头、颈、外侧突及砧骨长脚、短脚、体)轴位、MPR图像,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别将上述观察方法与手术标本及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在对锤、砧骨7个部位的显示中.轴位图像不能对其准确显示(P=0.000<0.001),对锤骨柄、头、颈、外侧突及砧骨长脚、短脚、体消失的显示率分别为86.96%、83.33%、60%、17.86%、74.19%、87:50%、70%,破坏的显示率分别为71.43%、84.62%、60%、0%、50%、63.16%、41.67%;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锤、砧骨破坏、消失情况(P>0.05),对锤骨柄、头、颈、外侧突及砧骨长脚、短脚、体破坏的显示率分别为85.71%、96.15%、100%、100%、87.5%、100%、100%,消失的显示率均为100%.MPR图像较轴位图像更能反映锤、砧骨各部位破坏情况(P均<0.05).结论 MPR图像能较准确对锤、砧骨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骨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185例首诊且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NSCLC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检测结果,计算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骨转移效能。参照Soloway分级标准将NSCLC骨转移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全身骨显像分级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185例NSCLC患者中78例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发生率为42.16%(78/185);全身骨显像诊断NSCLC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02%(71/78)、85.98%(92/107)。NSCLC骨转移组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高于NSCLC无骨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8例NSCLC骨转移患者中,EOD 0:8.98%(7/78),EOD 1:50.00%(39/78),EOD 2:21.79%(17/78),EOD 3:19.23%(15/78)。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骨显像分级与CEA、CA125及CYFRA21-1水平存在相关性(rs=0.579、0.274、0.327,均P < 0.05)。全身骨显像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NSCLC骨转移诊断效能高于各项单项检测效能(AUC=0.922),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提高(分别为92.30%、86.00%)。  结论  全身骨显像对诊断NSCLC骨转移的诊断效能较高,适宜作为NSCLC骨转移的首选筛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全身骨显像联合CEA、CA125、CYFRA21-1检测比单项检测有助于提高NSCLC骨转移病灶检出率,临床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七氟烷分别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麻醉组(丙泊酚组)及七氟烷联合硬膜外组(七氟烷组),观察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泊酚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及麻黄碱应用量优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认知功能恢复及IL-6抑制情况均高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麻醉便于麻醉医师术中管理,同时可降低结肠癌患者围术期治疗所致不适,对围术期快速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柴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58-1559
目的: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治疗后的肌力、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肌力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肌力,使肢体运动能力和神经功能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质量及图像质量。结果 观察组在显像剂外漏(P=0.017)、注射次数(P=0.042)、肠道摄取增高(P=0.046)、声带摄取增高(P=0.037)、眼肌摄取增高(P=0.027)、全身肌肉摄取增高(P=0.037)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肿瘤患者在18F-FDG PET/CT显像检查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检查质量和图像质量,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获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史大卓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的遣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共享系统,采集介入后冠心病病人的临床信息,应用ETL工具进行数据管理,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聚类的K-means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史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中药组方聚成14类后,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依次归纳为:滋补肝肾、活血解毒,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益气固本、活血利水,清热化痰、调和气血,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健脾化浊、益气活血,化痰祛浊、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理气安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活血解毒、滋补肝肾,益气活血、疏肝健脾,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滋补肝肾、清心安神。经与史大卓教授进行访谈,认为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其临床遣方用药思路。结论史大卓教授善于从调和气血、祛瘀化痰入手遣方用药辨治介入后冠心病,其临证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把握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探讨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 ,本文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固相酶联免疫测定 (EIA)和胶体金标三种方法分别测试 88例血清AFP ,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收集 88例临床血清样本 ,其中 4 2例为 (2 0~2 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的遣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关联规则分析,采用WEKA实现的Apriori算法(即Agrawal研究提出的算法),进行中药组方配伍的关联规则知识发现。结果:史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常用的中药配伍有:莪术配丹参、赤芍配丹参、黄连配丹参、莪术配赤芍、川芎配丹参、生黄芪配丹参、莪术配川芎;常用的多个药物配伍(药组)有:川芎、莪术、赤芍、丹参,莪术、赤芍、丹参,川芎、黄连、赤芍、丹参,莪术、川芎、丹参,莪术、川芎、赤芍,赤芍、生黄芪、川芎、丹参,黄连、丹参、赤芍,赤芍、川芎、丹参,黄连、川芎、丹参等。结论:史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常用的重要组方配伍为丹参、赤芍、黄连、川芎、生黄芪,体现了他临床善用益气、活血、解毒的遣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现代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它是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为主体,信息网络系统、灾害监测系统、公安交通系统等多机构联动的系统工程.[1]使用最近科技手段提高救援质量和水平成为灾害医学救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