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随机对照的英文与中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统计软件采用RevMan5.1.0.结果: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其中英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5篇。髓内钉治疗组440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09例。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有6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7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时间少于髓内钉内固定时间(WMD为-10.39,95%CI为-17.59^-3.19,P=0.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髓内钉内固定时间(WMD为-5.20,95%CI为-4.11^-0.15,P=0.03),AOFAS评分比髓内钉分数更高(WMD为2.08,95%CI为1.52~2.64,P<0.001);其总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为0.75,95%CI为0.47~1.21,P=0.24),但是感染发生率比髓内钉组高(RR为0.59,95%CI为0.36~0.98,P=0.04)。结论:总体而言,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各有优缺点,在软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选择钢板内固定治疗,尤其是应用经皮锁定钢板。  相似文献   
52.
目的髋臼骨折分型后进行手术,探讨其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方法对38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选用不同入路,充分暴露,合理固定。结果按Matta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标准和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标准,本组解剖复位30例,满意7例,不满意1例;随访6个月至4年,临床标准评定为优28例、良5例、可5例(优良率86.8%);X线标准:优25例、良7例、可6例(优良率84.2%)。结论明确髋臼骨折类型,术前充分设计、准备,术中充分暴露,可靠固定,是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成管实验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补骨颗粒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取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l/kg灌胃,实验组予补骨颗粒水溶液3.08 g/kg灌胃,制备空白血清及补骨颗粒含药血清.取1...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价自体输血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BIOSIS、Ovid database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公开发表自1900年01月01日—2017年6月1日的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与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随机对照中英文文献。严格按照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通过提取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资料,并使用Rev Man5.1.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从858篇文献中排除489篇重复文献,并通过浏览摘要及阅读全文后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英文文献6篇,中文文献1篇。根据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有4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3篇文献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术前血红蛋白(Hb)(g/d L)行自体输血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12.8—14.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12.7—14.2,2组权重均值(WMD)=-0.05、95%CI为-0.23—0.13;术后d1 Hb(g/d L)自体输血组Hb为9.9—11.6,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6—11.3,2组WMD=0.17、95%CI为-0.09—0.44;术后d3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10.0—11.0,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8,2组WMD=0.30、95%CI为-0.11—0.70;术后d7 Hb(g/d L)自体输血组为9.6—10.7,未行自体输血的为9.8—10.5,2组WMD=-0.05、95%CI为-0.32—0.23(P0.05);但是自体血回输组需要输异体血血概率的相对危险度(RR)=0.39、95%CI为0.28—0.55(P0.01),其各种并发症的RR=0.86、95%CI为0.41—1.79(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输注同种异体血,如果患者术前Hb低于正常值且存在自体输血的条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健骨颗粒对成骨细胞中ERα介导的TER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Faslodex)阻断成骨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建立ER抑制的大鼠成骨细胞株ROS1728细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成骨细胞液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BGP)、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Ⅰ)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SYBR GREEN法检测ERE、ERα、c-MYC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ERT、ERα、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ALP、BGP、ColⅠ的含量逐渐上升。其中对照组3种信号因子的含量最高血,雌激素组次之,健骨颗粒组再次之,模型组最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TERT、ERα、c-MYCmRNA及蛋白表达量情况以对照组的蛋白表达含量最高,雌激素组次之,健骨颗粒组再次之,模型组最低。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介导TER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与成骨细胞分化的关系密切,而补肾健脾中药健骨颗粒可通过雌激素介导TERT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6.
小儿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治疗体会(182例分析)林焱斌1林凤飞1陈天萧1吴建军1杜伟国2关键词肱骨外髁翻转骨折;外科,小儿;手术1.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福州350007)2.黑龙江省延寿县医院外科肱骨外髁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损伤,多属骨骺骨折,治疗不当可...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对胫骨平台内侧及内后髁骨折的手术显露复位及胫骨后内侧阻挡钢板结合前内侧“竹筏”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23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合并伤。采用膝关节扩大内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后前内侧采用T型3孔排钉固定+后内侧重建板塑形后阻挡固定。通过X线检查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分。 结果 术后X线检查均提示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平台后倾角恢复正常; 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4~18分。切口愈合时间12~14 d。患者随访5~38月,骨折愈合时间3~6月。KSS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评价优18例、良5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胫骨平台内后髁骨折采用膝关节扩大后内侧手术入路,创伤小,手术显露好,能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后侧阻挡钢板支撑保护,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和屈膝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肱骨干下1/3骨折的分型系统, 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于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住院的88例肱骨干下1/3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 女27例;年龄(34.6±12.7)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移位情况、骨块情况将肱骨干下1/3骨折患者进行分型, 共分为3型:Ⅰ型:横形、短斜形;Ⅱ型:斜形、螺旋形;Ⅲ型:斜形、螺旋形带蝶形骨块。选择初、中、高级三名骨科医师及一名影像科医师行此骨折分型学习, 再独立进行分型评价, 结果行一致性检验。本分型中Ⅰ、Ⅱ型骨折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内固定、单钢板螺钉内固定, Ⅲ型骨折行尺侧结合前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功能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88例患者中, Ⅰ型20例, Ⅱ型25例, Ⅲ型43例。观察者间第一阶段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78, 第二阶段为0.914, 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950。所有患者术后获(14.1±3.7)个月随访。2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介绍如何应用分离培养破骨细胞的技术评价人工骨。家兔48只,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12只,人工造成家兔同侧桡骨10mm缺损。分别植入不同材料的骨移植物,A组为珊瑚羟基磷灰石,B组为人工合成羟基磷灰石,C组为人工多聚体,D组为自体骨。移植术后6、8、12、16周,分期处死动物,取出植入动物体内骨移植物并制成骨磨片,与体外分离的破骨细胞共同培育1周,扫描电镜发现,破骨细胞能够在植入动物体内的人工骨片上产生骨吸收。实验比较表明各组植骨材料的成骨能力依次为:自体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合成羟基磷灰石>人工多聚体(P<0.01或P<0.05),珊瑚羟基磷灰石的成骨能力优于其它两种人工骨,但逊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60.
背景: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虽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术中及术后仍存在较多并发症。目的:分析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229例,男132例,女97例;年龄48~103岁,平均65.5岁;右侧127例,左侧102例;骨折根据AO分型。入院至手术时间3~16d,平均5d;住院时间4~23d,平均13.5d。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片检查及采用Harris评分评估其疗效,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19~112min,平均39.8min;出血量为20~250ml,平均47ml;复位质量:好137例,可78例,差14例;187例(81.6%)的尖顶距<25mm,42例25mm。颈干角为125°~148°,平均135.7°。术中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3例;股骨大转子劈裂骨折12例。随访时间18~28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褥疮2例;伤口愈合不佳6例。术后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翻畸形5例;髋部外侧疼痛4例;大腿中部疼痛11例;螺旋刀片切割2例;股骨短缩9例;断钉2例;螺旋刀片退钉7例。Harris评分67~96分,平均83.8分,优152例,良48例,中23例,差6例。无一例出现异位骨化、肢静脉栓塞、深部感染等。结论: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肯定,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较多,仔细分析各种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