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4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77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212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624篇
内科学   651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2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344篇
综合类   1469篇
预防医学   590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464篇
  1篇
中国医学   411篇
肿瘤学   16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血清HBV DNA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时,HBV复制水平与肝脏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C地44例自发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测定血清HBVDNA含量。结果:血清HBVDNA含量与肝脏炎症程度(G1-G4)及纤维化程度(S1-S4)之间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I)之间也无相  相似文献   
92.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再活动时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水平与病情活动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一组急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HBeAg阳性组38例,抗HBe阳性组22例)病情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 血清HBVDNA含量在活动期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血清HBV DNA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3.
胆石性肠梗阻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炎胆石症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胆石性肠梗阻临床上并不多见 ,2 0年来我院收治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男 2例 ,女 4例。年龄 5 0~ 70岁。 6例以往均有反复发作性右上腹隐痛或绞痛史 ,病程 3~ 2 0年。部分病例有畏寒发热、黄疸、血白细胞增高、肝功能损害、血胆红质增高。 2例表现为高位肠梗阻 ,4例表现为低位肠梗阻。1.2 手术所见 :1例结石嵌顿于十二指肠 ,1例位于空肠上段 ,4例位于回肠末端。结石大小约 3~ 5cm。 6例在梗阻部位各取出结石 1枚 ,其中 1例在处理内瘘时又发现小结石 3枚。6例胆囊均已萎缩…  相似文献   
94.
R68llm6 Objectif Pour determiner l'dtat immunitaire des sons-groups l~taires T des malades aveclwtoeddlne chronique des extremitys et l' effet du traitement per micrreondes. ANt~ ie malades avec Iy7nphedimedes extradites(n = 20 ) et ies volontaires no~ux (n = 10 ) out ate studies per FITC on PHmerque MOAbs et cytometrie dcouleur double pour erminer ies changements des Phenotype l~taires T chez ies malades avec lpephoeddnZe aunt et aprdstraitement. ~flats Le rdsultat a montrd que ie pourc…  相似文献   
95.
<正> 杀它仗(Stratagen)是第2代抗凝血灭鼠剂。为观察杀它仗蜡制饵块对室内靶鼠的灭鼠效果,我们于1998年4-5月在通州市城区进行了室内灭鼠现场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杀它仗蜡制饵为蓝色、椭圆形冲压块,每块重3.4~3.6g,是以谷物为基质,内含0.005%FlocoumaFen;另有致苦剂等,美国氰胺公司产品,氰胺(中国)有限公司提供。1.2 鼠密度调查和效果评价 在投药前3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索肾恶性肿瘤术前介入治疗(即选择性肾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加栓塞),使肿瘤体积缩小以减少术中出血,避免肿瘤扩散。方法Seldinger改良法插管,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注入化疗药物卡铂(CBP)400mg+丝裂霉素(MMC)20mg+5-氟脲嘧啶(5-Fu)1000mg随即用确油及明胶海绵颗粒行肾动膊栓塞;24—72小时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例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结论介入疗法配合根治性肾切除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97.
对74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方法:采用自制手动式直立倾斜试验台,对阳性 病例选用氨酰心安或倍它乐克治疗,原有或经β-受体阻滞剂后发生心动过缓者同服654-2或改用氨茶碱,用药6 d 后重复试验。结果:诱发出晕厥者42例(56.76%),其中心脏抑制型4例(9.52%),血管抑制型6例(14.28%),混合 型32例(76.19%),阳性组发作时最低血压为零,最低心率40次/min,心电图主要改变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发作时 症状为晕厥、心悸、恶心、发汗,经平卧位后,上述改变均可恢复,无任何并发症。经氨酰心安治疗的11例中9例转 阴,倍它乐克14例中11例阴转,氨茶碱3例中无1例阴转。结论:①直立倾斜试验既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简 便有效的措施,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可靠方法。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 药物。  相似文献   
98.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医家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闽三山郡(今福州)人。杨氏精于医学,著述颇丰,著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脉真经》等书行于世。《仁斋直指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5年(公元1264年),全书26卷,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并兼论妇外科病证。该书论述精当,既广撷诸家名方,又参以家传经验,内容颇切实用,且使人明白易晓,对病识证,因证用药,实为阅者“直指”之捷径,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临床参考书。该书原刊本已佚,唯存明嘉靖新安刻本、日抄本及《四库全书》本3种版本,传世较少。目前已…  相似文献   
99.
1983年2月~1998年2月作者作锁骨下静脉穿刺405例,现将开展情况、并发症及经验教训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年2月~1998年2月住本科作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405例,采血或抢救注药50例,置管输液60例,血流动力学监测75例,临时或永久起搏120例,电生理检查或行射频消融治疗100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87岁。严重消瘦,锁骨或胸廓畸形及肺气肿均未列为禁忌症。1~100例为前期,穿刺用于采血置管输液、血液动力学监测;101~200例为中期;201~405例为后期;自中期以后开始用于起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1.2 操作方法 详见参考文…  相似文献   
100.
铅对大鼠不同脑区IEG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研究即刻早期基因(IEG)在铅的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FOS和JUN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腹腔注射染铅13mg/kg及130mg/kg的大鼠不同脑区c-fos、c-jun表达水平进行了观察。图像分析及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急性染铅2小时后,大鼠脑组织皮层、海马CA3区及小脑的c-fos、c-jun表达的阳性面积比[Aa(%)]、平均灰度或阳性细胞个数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染铅组IEG表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第三信使IEG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可能参与了铅对学习记忆损害的神经毒性过程。这对深入阐明铅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