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临床上部分回盲部肿瘤病例表现为右下腹痛,容易误诊为阑尾炎,从而延误治疗。我院1995~2004年共有20例回盲部肿瘤患者入院时诊断为阑尾炎或阑尾脓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45~68(平均57.6)岁,50岁以上者17例。本组患者首次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4例,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9例,以下腹痛起病者5例,伴全身乏力11例,近期明显消瘦9例,腹胀、恶心、呕吐7例,发热8例,大便习惯改变6例,血红蛋白低于100 g/L10例,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 13例。6例因右下腹包块入院,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其中5例有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首乌藤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抑制MMPs活性后底物降解速率降低的原理,通过检测底物降解速率,测定中药首乌藤提取物对MMPs的抑制作用。结果:首乌藤具有较强的抑制MMP-16活性的作用,其抑制活性IC50=21μg/mL。结论:首乌藤具有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乳癌根治术后引流的体会(附7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根治术后 ,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自 1988年至今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应用单根橡皮管接负压引流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收治乳腺癌病人 70例 ,均为女性 ,其中左侧乳腺癌 2 7例 ,右侧乳腺癌 4 3例。年龄 2 3~ 70岁。手术方式均为传统根治术 54例 ,扩大根治术 4例 ,改良根治术 12例。术后无明显皮下积液 ,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 6例 ,经穿刺抽吸 2~ 3次即愈 ,无 1例出现大面积皮瓣坏死。2 引流管的用法取直径 12mm、内径 10mm的橡皮引流管 ,长约 4 0~ 50cm ,剪数个侧孔 ,尖端置于腋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房室旁道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4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且发作时心电图均显示为窄QRS波心动过速,按常规方法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均证实存在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房逆传最早激动部位均为左房。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传导为一种少见电生理现象,可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17.
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之一,由其造成的医源性胆管损伤不多见Ⅲ。我院1985~1998年共收治胆囊切除所致胆管损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的意义。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91例。采用由低至高的逐点递进的方法进行消融,放电中注意观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现象的出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手术成功,其中3例首次消融后复发。91例手术中有47例曾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无逆传阻滞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放电次数多于后者;在共计309次有效放电中,95次有室房逆传阻滞,与214次无逆传阻滞者相比较,其靶点与His束电极间垂直距离明显小于后者,伴发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比例亦明显大于后者(12.63%vs 2.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靶点到HBE电极间垂直距离≤1.5 cm是房室前传阻滞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50,P=0.018),而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AVB间相关性不明确(P>0.05)。结论在消融慢径的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房室前向传导阻滞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而消融靶点过高则是出现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IOSC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影像、组织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包将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平均年龄56.6岁;男71例,女27例;上颌骨33例,下颌骨65例。术后随访的95例患者中,24例出现复发,10例出现远处转移,复发和远处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的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7%和61.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切缘阳性、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有显著影响;面部麻木、切缘阳性,肿瘤部位、颈淋巴结转移分别对复发和远处转移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切缘阳性和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前2年是PIOSCC患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的高发期,切缘阳性及颈淋巴结转移是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