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增生性瘢痕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临床特点为难耐的瘙痒及外观和功能毁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对增生性瘢痕诱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已成为创面修复领域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索严重烧伤糖尿病患者快速控制血糖的新方法。方法:近年来我科收治此类病人共19例,其中10例行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II组);另9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II组),目标是将血糖基本控制在5~10mmol/L范围内。结果:CSII组与MSII组比较,前者血糖波动性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微粒皮存活率高,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SII法更有效控制严重烧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植皮成活率。  相似文献   
33.
1 病例介绍1.1 病史患者,女性,26岁,妊娠16周。于2002年6月6日汽油火焰伤及全身,伴口鼻内吸入。伤后在当地医院行双侧大隐静脉切开、补液、抗感染,气管切开,双上肢、侧胸部切开减张以及创面外涂 SD-Ag 保痂等治疗。伤后第3天,经飞机长途转运至我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T37.5℃,R 20/min,P 82/min,BP 110/70 mmHg。气管切开,呼吸通畅,痰多。创面分布于全身,面积约95%(残留双足底2%、下腹部散在1.5%、后枕部1.5%健康皮肤)。面部肿胀明显,创面苍白,无渗出;其余部位创面均有痂皮敷盖,触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细菌内毒素(LPS)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γ-干扰素(IFN-γ)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取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正常皮肤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分别用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μg/ml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刺激,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LPS刺激后8、24和γ2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和IFN-γ含量的变化。阴性对照为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结果:随着LPS浓度的增加(0.005~0.100μg/ml),各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增加,而IFN-γ的含量降低,呈明显量一效依赖关系,在0.100μg/ml浓度时作用最为明显,TGF-β1、IFN-γ的含量与阳性对照相近(P〉0.05)。但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0.500μg/ml),这一作用开始下降,当刺激浓度达到(1.000μg/ml)时,则呈相反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LPS刺激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并抑制IFN-γ的分泌,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5.
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一直是烧伤工作者追求的两大目标。近 10年来 ,我们在积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同时 ,注重了创面局部处理措施的改进 ,将国内外最新的创面修复观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 ,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减轻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1 病例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70年 1月~ 1999年12月我科治愈了大面积〔>30 %全身体表面积 (TBSA)〕烧伤患者 6 5 7例。其中男 5 42例 ,女 115例 ;年龄 14~ 5 5岁 ,平均 (2 4± 12 )岁 ;烧伤面积 30 %~ 10 0 % ,平均 (5 6 .2± 2 8.5 ) % TBSA。以 19…  相似文献   
36.
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伤前对照组、早期复苏组、延迟复苏组和治疗组,采用ESR技术结合传统间接检测手段,观察了伤后8、24、48及72 h心、肝、肾及肺组织中的氧自由基(OFR)含量变化,同时还对脏器病理形态、动脉血气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氧酶(LDH)、ALT(曾用GPT)、AST(曾用GOT)、BUN和肌酐(Cr)含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各脏器均有OFR含量增加,同时均发生了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动脉血气、血清学指标的异常,且延迟组的上述改变明显重于早期组,经抗氧化剂治疗后改善。提示延迟复苏是脏器OFR产生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7.
Oxygenfreeradicalinjuryanditsrelationtobacterialandendotoxintranslocationafterdelayedfluidresuscitation:clinicalandexperiment...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烧伤病人伤后血清、尿和水泡液中Zn、Cu、Fe、Ca、Mg的含量,观察了106例烧伤病人(L组烧伤≥30%TBSA,57例;S组烧伤<30%TBSA,49例)伤后1,2,3,7,14,21,28天血清、尿和水泡液中Zn、Cu、Fe、Ca、Mg的动态变化。发现除血清Fe第1天高于正常值外,其它各元素都减低,L组比S组减低明显。尿Zn、Cu、Fe排出明显增多,尿Ca、Mg排出减少。水泡液Zn、Fe、Ca与血清正常值近似,Cu、Mg略低于血清正常值。说明烧伤后血Zn、Cu、Fe、Ca、Mg的降低与从尿液及创面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39.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胞外Ca^2+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KC)的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HKC体外培养,应用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MTT等方法检测胞外Ca^2+对HK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并利用钙通道阻滞剂SK&F 96365来研究其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Ca^2+为0.5mmol/L时,HKC呈单层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HKC呈低分化状态,当Ca^2+为1mmol/L与1.5mmol/L时,细胞在3天后出现复层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K19角蛋白表达减少,Ca^2+为2.0mmol/L时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SK&F 96365可逆转Ca^2+的促增殖与分化作用。结论:胞外Ca^2+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促HKC分化与增殖的作用,并且该作用可以被SK&F 96365所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